一、逻辑与决策类
-
二阶思维(Second-Order Thinking)
- 考虑决策的长期和间接后果。例如:“如果降低产品价格(一阶效应),竞争对手会如何反应?市场格局会怎样变化?(二阶效应)”
-
汉隆剃刀(Hanlon’s Razor)
- “能用愚蠢解释的,不要归咎于恶意。”避免过度假设他人意图,减少人际冲突。
-
贝叶斯思维(Bayesian Thinking)
- 根据新证据动态更新概率判断。例如:先设定“先验概率”,再通过数据调整观点。
-
决策矩阵(Decision Matrix)
- 用权重和评分量化选项(如选择工作机会时对比薪资、发展、地点等维度)。
二、创新与问题解决类
-
SCAMPER创新法
- 通过**替代(Substitute)、合并(Combine)、适应(Adapt)、修改(Modify)、其他用途(Put to other uses)、消除(Eliminate)、重组(Rearrange)**激发创意。
-
六顶思考帽(Six Thinking Hats)
- 分角色思考:白帽(事实)、红帽(直觉)、黑帽(风险)、黄帽(乐观)、绿帽(创意)、蓝帽(流程控制)。
-
类比思维(Analogical Thinking)
- 借用其他领域的解决方案(如生物学启发工程设计,仿生学)。
-
莲花图法(Lotus Blossom Technique)
- 以核心问题为中心,逐层发散关联子问题,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
三、系统与复杂性类
-
系统思维(Systems Thinking)
- 关注系统的反馈循环(增强/调节)、延迟、杠杆点。例如:用“冰山模型”分析问题的表层事件与底层结构。
-
博弈论(Game Theory)
- 分析多方互动中的策略(如囚徒困境、纳什均衡),适用于谈判、竞争或合作场景。
-
临界点(Tipping Point)
- 识别推动质变的关键因素(如流行病传播、社交媒体爆款内容的阈值)。
-
复杂适应系统(CAS)
- 理解系统中的“涌现”现象(如蚂蚁群体智能、股市波动)。
四、心理学与行为类
-
双系统理论(快与慢思维)
- 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系统1(快速直觉)和系统2(慢速理性),警惕认知偏差(如锚定效应、确认偏误)。
-
福格行为模型(Fogg Behavior Model)
- 行为=动机+能力+触发点。设计习惯时,降低行动门槛(如“每天读1页书”)。
-
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
- 能力不足者常高估自己,专家反而低估自己。保持谦逊,主动寻求反馈。
-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
- 人们会对钱或资源分类(如“娱乐预算”vs.“储蓄”),可用来优化消费或激励设计。
五、时间与效率类
-
艾森豪威尔矩阵(Eisenhower Matrix)
- 按“紧急-重要”四象限分类任务,优先做重要不紧急的事(如学习、健康)。
-
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
- 25分钟专注+5分钟休息,防止疲劳,提升专注力。
-
时间阻塞(Time Blocking)
- 将日程划分为专注块,而非任务列表,减少上下文切换损耗。
-
机会成本思维(Opportunity Cost)
- 选择A意味着放弃B的潜在收益。例如:刷1小时视频的机会成本可能是读完一本书。
六、沟通与影响力类
-
金字塔原理(Pyramid Principle)
- 沟通时结论先行,再分层展开论据(麦肯锡经典方法)。
-
5W1H法
- 分析问题时问:Who(谁)、What(什么)、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为什么)、How(如何)。
-
非暴力沟通(NVC)
- 表达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减少冲突(如:“当你迟到时,我感到焦虑,因为需要准时开始会议,下次可以提前通知吗?”)。
-
说服三要素(Ethos, Pathos, Logos)
- 亚里士多德提出:信誉(Ethos)、情感(Pathos)、逻辑(Logos),三者结合增强说服力。
如何选择模型?
- 匹配场景:例如:
- 做决策 → 二阶思维+决策矩阵
- 创新 → SCAMPER+六顶思考帽
- 解决复杂问题 → 系统思维+第一性原理
- 避免过度依赖:模型是工具,而非真理,需灵活调整。
- 组合使用:例如用奥卡姆剃刀简化方案,再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