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建造商會表示,預計 2 至 3 年內,智能機械人將取代部分表現未如理想的工人。同時,重複性高、厭惡性或勞力密集型工序,例如搬運等工作,將逐步由機械人接手。商會指出,目前本地工人自律性普遍較低,加上建造業工人平均年齡偏高,技術工人出現年齡斷層。引入科技除了能提升工作趣味性,亦有助吸引新人入行。
機械人接手高重複性工序
商會表示,靈活性或技術要求較高的崗位仍需倚賴人力,而重複性高、厭惡性或勞力密集型工序將率先由機械人取代。香港科技大學早前已開發出鋼筋綁紮機械人,能夠在 5 秒內完成一項任務,比人手快 3 至 4 倍,並計劃於今年底推出市場。
建造業創新及科技基金(CITF)至今已協助在香港部署超過 300 部建造機械人,涵蓋 26 種不同類型。發展局正制定政策,規定在合適的公共工程項目中強制使用經證實的高效建造機械人。
本地工人自律性有待改善
商會指出,目前本地工人普遍自律性較低,未能嚴格遵守既定工時(早上 8 時至傍晚 6 時)。部分工種如釘板、紮鐵等自律情況較好,而泥水、裝修等工種的表現則未如理想。商會建議承建商及業主先積極改善工作環境,提升工人的工作積極性。
根據研究顯示,截至 2013 年,12% 註冊建築工人已超過 60 歲退休年齡,44% 工人超過 50 歲。香港建造業工人年齡中位數在 2017 年已達 51.4 歲,反映業界面臨嚴重的年齡斷層問題。
科技協作提升整體生產力
商會表示,現職工人需適應新工作模式,與機械人協作,結合人力與科技提升整體生產力。引入科技除了能提升工作趣味性,亦有助吸引年輕人入行,解決行業人手不足的問題。
政府推出「建造業 2.0」計劃,以「創新」、「專業化」及「活化」為重點,促進先進技術應用以減少工業意外。智能工地安全系統(4S)已於 2023 年 2 月起強制應用於超過港幣 3,000 萬元的工程合約中。
短期仍需輸入外勞
商會續指,短期而言業界仍需輸入勞工,尤其是燒焊等短缺崗位。商會認為外地勞工普遍工作態度勤懇,對本地工人可產生正面影響,但重申優先聘用本地工人的原則不變,且必須提升本地工人的生產力及競爭力。
香港勞工生產力在 2024 年 12 月按年下跌 2.27%,而上一季則錄得 2.33% 增長,反映業界急需透過科技應用改善生產力表現。
來源:RTHK
分享到 :
最新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