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介绍

请详细分析 洛谷 P3232 游走 这道题的分析和思考思路,以及如何得到推导公式

时间: 2025-07-21 10:54:34 浏览: 22
<think>我们分析洛谷 P3232 [HNOI2013]游走这道题。题目要求在一个无向连通图上进行随机游走,从节点1出发,到达节点n结束。每次随机选择一条与当前节点相连的边走到下一个节点,并获得该边的分数(分数为边的编号)。现在需要对边重新编号(1~m),使得总分的期望值最小。注意,我们需要最小化的是总分的期望值。 ### 问题分析 1. **目标**:重新给边编号(1~m,分数即为编号),使得从节点1随机游走到节点n所经过的边的编号之和的期望值最小。 2. **关键观察**:期望值最小的策略显然是将经过概率大的边赋予小的编号(因为期望是边权乘以经过概率的和,所以边权小则期望小,但这里边权就是编号,所以我们要让经过概率大的边编号小)。 3. **问题转化**:因此,我们需要计算每条边的期望经过次数。然后,将期望经过次数大的边赋予较小的编号(即1,2,...,m中较小的数),而期望经过次数小的边赋予较大的编号。这样,总期望和就会最小。 ### 解题思路 1. **计算每条边的期望经过次数**:设一条边$e=(u,v)$的期望经过次数为$f(e)$。那么,总期望和为$\sum_{e} f(e) \times \text{编号}(e)$。根据排序不等式,当$f(e)$大的边赋予小的编号时,总和最小。因此,问题转化为求每条边的期望经过次数。 2. **边的期望经过次数与点的关系**:对于无向图中的边$(u,v)$,其期望经过次数可以表示为: $$f(u,v) = \frac{g(u)}{d(u)} + \frac{g(v)}{d(v)} \quad \text{当} \quad u \neq n \quad \text{且} \quad v \neq n$$ 其中,$g(u)$表示经过节点$u$的期望次数,$d(u)$是节点$u$的度数。但是注意,当游走到节点n时停止,所以节点n不会再往外走,因此边$(u,n)$的期望经过次数只包含从$u$到$n$的那一次(且$n$不会往外走,所以不会从$n$走到$u$)。实际上,更精确的公式是: - 从$u$到$v$的期望次数等于在节点$u$时选择边$(u,v)$的概率乘以到达$u$的期望次数,再加上在节点$v$时选择边$(v,u)$的概率乘以到达$v$的期望次数(但注意,如果$v$是n,则不会从$v$走到$u$)。 - 因此,一般地,有: $$f(u,v) = \frac{g(u)}{d(u)} \cdot [v \neq n] + \frac{g(v)}{d(v)} \cdot [u \neq n]$$ 其中$[P]$是指示函数,当条件$P$成立时为1,否则为0。 3. **计算节点的期望经过次数**:我们需要计算每个节点$u$的期望经过次数$g(u)$。注意起点是1,终点是n(到达n后停止)。 - 对于节点1:其期望经过次数$g(1)$包括初始时刻的一次,以及可能从其他节点走回来。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方程组。 - 对于节点$u$($u\neq 1$且$u\neq n$): $$g(u) = \sum_{(v,u) \in E} \frac{g(v)}{d(v)}$$ 注意:这里求和是遍历所有指向$u$的边(无向图,所以就是所有与$u$相邻的节点$v$),并且$v$不能是$n$(因为到达$n$就停止了,不会从$n$再走到其他节点)。 - 对于节点1,因为一开始就在1,所以: $$g(1) = 1 + \sum_{(v,1) \in E} \frac{g(v)}{d(v)} \quad \text{(注意:v不能是n)}$$ 但是,这里有一个循环依赖:每个节点的值依赖于相邻节点的值。因此,我们需要建立线性方程组。 4. **方程组建立**:设节点$u$的期望经过次数为$g(u)$,则: - $g(1) = 1 + \sum_{v \in N(1)} \frac{g(v)}{d(v)} \quad \text{(注意:这里v不能是n,但实际上如果1和n相邻,那么从v=n过来是不允许的,因为n不会往外走)}$ 但是,这个式子并不直接,因为1的相邻节点可能会依赖1。实际上,我们重新考虑: - 当在节点$u$时,下一步会以$1/d(u)$的概率走到它的每个邻居(除了节点n,因为走到n就停止了,所以节点n不会继续往外走,但是节点u可以是n吗?注意u=n时已经停止,所以不考虑从n出发)。因此,节点u的期望经过次数等于所有邻居节点v(v≠n)的期望经过次数乘以从v走到u的概率(即$1/d(v)$)的和,再加上初始状态(如果是起点1,则多一个1)。 - 因此,我们可以写出: 对于节点1:$g(1) = 1 + \sum_{(v,1) \in E, v \neq n} \frac{g(v)}{d(v)}$ 对于节点$u$($u\neq 1$且$u\neq n$):$g(u) = \sum_{(v,u) \in E, v \neq n} \frac{g(v)}{d(v)}$ 对于节点n:$g(n)=0$(因为到达n就停止了,不会经过n继续走,而且题目要求到达n结束,所以计算经过次数时,我们只计算到达n的次数?但是注意,我们经过n的次数是1次(最后一次),但这里我们定义$g(n)$为到达n的次数,但是实际上在游走过程中,到达n就停止了,所以n的期望经过次数就是1?这里需要澄清。) 然而,实际上,我们定义$g(u)$为从起点1开始到游走结束(到达n)的过程中,经过节点$u$的次数(包括多次经过)。但是,节点n只能经过一次(因为到达n就停止了),所以$g(n)=1$?不对,因为节点n可能是从不同的路径到达的,所以$g(n)$应该是到达n的概率和?不对,期望次数。 实际上,到达n后停止,所以节点n只能被经过一次(因为一旦到达就停止,所以不会再次到达)。但是,期望次数是1吗?不一定,因为可能有多条路径到达n,所以期望次数应该是1(因为最终一定会到达n,所以期望次数为1)。但是,在方程组中,我们如何体现? 重新考虑:节点n是终止节点,所以当我们到达n时,游走结束。因此,节点n的期望经过次数就是1(因为最终一定会到达一次)。但是,在计算其他节点时,从其他节点走到n,那么对于边来说,从其他节点到n的边只会计入一次(因为到达n就停止了)。 因此,我们修正: - $g(n)=1$(因为最终一定会到达n,所以期望经过次数为1) - 节点1:$g(1) = 1 + \sum_{(v,1)\in E} \frac{g(v)}{d(v)} \cdot [v\neq n]$ 但是,节点1的初始状态算一次,然后从邻居节点(非n)走回来也会增加次数。 - 对于其他节点$u$($u\neq 1$且$u\neq n$): $$g(u) = \sum_{(v,u)\in E} \frac{g(v)}{d(v)} \cdot [v\neq n]$$ 但是,这个方程组存在循环依赖,而且节点1的方程中包含了自身(因为无向图中1的邻居可能包含1吗?无向简单图,没有自环,所以不会包含1)。然而,节点1的方程中出现了$g(v)$,而$v$可能是1的邻居,这些邻居又可能包含1(形成环),所以我们需要解线性方程组。 然而,这里有一个问题:节点n的期望次数是1,那么节点n的方程应该怎么写?实际上,节点n不会继续往外走,所以它不会对邻居的期望次数产生贡献(即不会通过$g(n)/d(n)$去贡献其他节点)。但是,节点n的期望次数$g(n)$是1,这个1是确定的。 所以,我们重新定义方程组: 令$g(1)$表示经过节点1的期望次数(包括初始的那一次),$g(n)=1$(表示最终一定会经过n一次)。 对于节点$u$($u\neq 1$且$u\neq n$),有: $$g(u) = \sum_{v \in N(u)} \frac{g(v)}{d(v)} \quad \text{(注意:这里要求$v\neq n$,因为从$v$到$u$的转移必须要求$v$不是终止节点)}$$ 但是,节点1的方程:$g(1) = 1 + \sum_{v\in N(1), v\neq n} \frac{g(v)}{d(v)}$(因为初始在1,然后从邻居(非n)回来会增加次数) 节点n的方程:$g(n)=1$(不参与其他节点的转移,因为到达n就停止了) 然而,这个方程组并不完整,因为节点1的邻居可能包含n吗?可以包含。如果节点1和n相邻,那么从节点1可以直接走到n。但是,在节点1的方程中,我们并没有考虑从1走到n的情况?实际上,节点1的期望次数只计算停留在1的次数,而走到n后游走结束,不会增加其他节点的次数。所以,在节点1的方程中,我们只考虑从其他节点走到1的情况(不包括从n走到1,因为n不会往外走)。所以,如果1和n相邻,那么节点1走到n并不会影响节点1的期望次数(因为节点1的期望次数是停留在1的次数,而走到n是离开1)。 实际上,更标准的做法是:将节点n视为吸收态(一旦到达就停留,不再转移)。那么,我们可以建立如下方程组: 对于每个节点$u$($u\neq n$): $$g(u) = [u=1] + \sum_{v \in N(u)} \frac{g(v)}{d(v)} \quad (v \neq n)$$ 注意:这里$[u=1]$表示如果$u$是1,则初始有1次(即一开始就在1),否则为0。但是,这个方程中,每个节点$u$的期望次数等于所有邻居$v$(非n)的期望次数除以$d(v)$(即从$v$走到$u$的概率)的和,再加上初始在1的那一次(仅当$u=1$时)。然而,这个方程并没有考虑节点$u$的邻居是n的情况?实际上,当$u$的邻居是n时,从$u$到n的转移会终止,所以不会增加其他节点的次数。但是,在计算$g(u)$时,我们只考虑其他节点走到$u$的情况,而$u$自己走到邻居并不会影响$g(u)$(因为$g(u)$是经过$u$的次数,每次经过$u$后,$u$会以均等的概率走到邻居,包括n,但是走到n后不会增加其他节点的次数,所以我们在方程组中不考虑从$u$到n的转移,只考虑其他节点走到$u$)。 然而,这个方程组的建立需要再仔细考虑。实际上,更常见的做法是: 设$g(u)$表示从起点1开始,到达终点n的游走过程中,经过节点$u$的期望次数(注意:到达n后停止,所以节点n只计算一次,且不会从n再转移出去)。 那么,对于节点1,有: $$g(1) = 1 + \sum_{v \in N(1), v \neq n} \frac{g(v)}{d(v)}$$ 为什么?因为一开始在1(所以+1),然后,当从邻居$v$(非n)走到1时,会增加1的经过次数(每次从$v$走到1,都会使1的经过次数增加1次,而$v$的期望次数是$g(v)$,每次$v$有$1/d(v)$的概率走到1,所以是$g(v)/d(v)$)。 对于节点$u$($u\neq 1$且$u\neq n$): $$g(u) = \sum_{v \in N(u), v \neq n} \frac{g(v)}{d(v)}$$ 因为节点$u$的经过次数全部来源于邻居节点(非n)的转移。 对于节点n: $$g(n)=1$$ 因为最终一定会到达n一次(且仅一次,因为到达就停止了,所以不会多次到达)。 但是,这个方程组有一个问题:节点1的方程中,$g(1)$依赖于$g(v)$(v是1的邻居),而v的方程又可能依赖于$g(1)$(因为无向图,有环)。所以我们需要解一个线性方程组。 另外,节点n的方程是已知的($g(n)=1$),所以我们可以将其代入其他方程。但是,在节点u的方程中,我们只考虑非n的邻居,所以实际上节点n不会出现在方程的右边(除了节点n自己,但节点n的方程已经独立)。 然而,节点n的期望次数是1,但其他节点在计算时,如果邻居有n,那么从该节点走到n会终止,所以不会增加其他节点的次数?但是,在计算节点u(u≠n)的期望次数时,我们只考虑其他节点走到u,而不考虑u走到其他节点。所以,节点u的期望次数等于所有非n邻居节点v的期望次数乘以$1/d(v)$(即从v走到u的概率)的和。 因此,方程组为: $$g(1) - \sum_{v \in N(1), v\neq n} \frac{g(v)}{d(v)} = 1$$ $$g(u) - \sum_{v \in N(u), v\neq n} \frac{g(v)}{d(v)} = 0 \quad (u \neq 1, u\neq n)$$ $$g(n)=1$$ 但是,节点n的邻居呢?在计算邻居节点(比如节点u,且u与n相邻)的期望次数时,我们并没有考虑从n走到u的情况(因为n不会往外走),所以节点n的期望次数1不会对任何其他节点产生贡献。因此,节点n的1只表示它自己被经过1次。 然而,这里有一个问题:节点1的方程中,如果1和n相邻,那么从1可以一步走到n,但是节点1的期望次数中,并不包括从1走到n这一步对节点1的贡献?实际上,节点1的期望次数包括:初始在1(1次),以及从其他节点(非n)走到1的次数。而如果1直接走到n,那么节点1的期望次数就是1(因为初始在1,然后直接走到n,没有其他节点走到1)。所以,这个方程是合理的。 但是,节点n的期望次数1是怎么来的?实际上,最终一定会到达n,所以$g(n)=1$。但是,在游走过程中,节点1可能直接走到n,也可能经过其他路径到达n。所以,节点n的期望次数1是固定的。 因此,我们得到$n-1$个未知数($g(1),g(2),\dots,g(n-1)$)的线性方程组($g(n)$已知为1,不需要解)。注意,节点n的邻居节点在计算时,如果$u$是n的邻居,那么$u$的方程中,其邻居$v$不包括n(因为$v\neq n$),所以不会出现$g(n)$。 5. **边的期望经过次数**:得到每个节点的期望经过次数$g(u)$后,对于一条边$e=(u,v)$(假设$u$和$v$都不是n),那么这条边的期望经过次数为: $$f(e) = \frac{g(u)}{d(u)} + \frac{g(v)}{d(v)}$$ 因为从$u$经过这条边到$v$(概率为$1/d(u)$,且$u$的期望经过次数为$g(u)$),以及从$v$经过这条边到$u$(概率为$1/d(v)$,且$v$的期望经过次数为$g(v)$)。但是,如果其中一个是n呢? - 如果$u=n$,那么边$(n,v)$的期望经过次数:因为从$v$走到$n$($n$不会往回走),所以只有从$v$到$n$的贡献:$f(e) = \frac{g(v)}{d(v)}$。 - 同理,如果$v=n$,则$f(e) = \frac{g(u)}{d(u)}$。 因此,统一写: $$f(e) = \frac{g(u)}{d(u)} \cdot [u \neq n] + \frac{g(v)}{d(v)} \cdot [v \neq n]$$ 6. **最小化总期望**:设我们给边重新编号为$w_1, w_2, \dots, w_m$($w_i$是互不相同的1~m的整数),则总期望为$\sum_{e} f(e) \cdot w(e)$。根据排序不等式,为了最小化这个和,我们应该将期望经过次数$f(e)$大的边赋予小的$w(e)$(即小的编号)。因此,将边按$f(e)$从大到小排序,然后依次赋予编号$1,2,\dots,m$(即最大的$f(e)$赋予1,次大的赋予2,...,最小的赋予m)。 总期望的最小值为:$\sum_{i=1}^{m} f(e_i) \times i$,其中$f(e_i)$是排序后第$i$大的边的期望经过次数(即赋予的编号为$i$)。 7. **解线性方程组**:方程组有$n-1$个方程(节点1和节点2~n-1),未知数为$g(1),g(2),\dots,g(n-1)$。注意节点n的$g(n)=1$已知。方程组的形式为: $$g(u) - \sum_{v \in N(u), v\neq n} \frac{g(v)}{d(v)} = \begin{cases} 1, & \text{if } u=1 \\ 0, & \text{otherwise} \end{cases}$$ 注意,这里$u$的范围是$1$到$n-1$。这个方程组可以用高斯消元求解。 注意:每个节点$u$的方程中,系数矩阵的构建: - 第$u$行第$u$列:系数为1。 - 第$u$行第$v$列($v$是$u$的邻居,且$v\neq n$):系数为$-1/d(v)$。 - 常数项:$u=1$时为1,否则为0。 但是,这里有一个细节:节点$u$的方程中,$v$是$u$的邻居,而$v$可能是1~n-1中的任意节点(除了n)。另外,节点$u$的邻居$v$的度数$d(v)$是已知的。 由于$n\le 500$,高斯消元$O(n^3)$可以接受。 ### 推导公式总结 1. **定义**: - $g(u)$:节点$u$的期望经过次数($u$从1到n-1),$g(n)=1$。 - $d(u)$:节点$u$的度数(包括与n相邻的边?是的,因为度数就是相邻边的数量,但是节点n不会往外走,所以计算度数时,节点n的度数我们不考虑?实际上,度数在图中是固定的,每个节点的度数在输入时就确定了,包括节点n的度数。但是,在方程中,节点n的邻居不会出现在方程右边,而节点n的度数在计算边经过次数时会用到(如果边与n相连))。 2. **线性方程组**($u=1,2,\dots,n-1$): $$g(u) - \sum_{v \in N(u), v\neq n} \frac{g(v)}{d(v)} = \begin{cases} 1, & u=1 \\ 0, & u \neq 1, u \neq n \end{cases}$$ 注意:节点$u$的邻居$v$必须满足$v\neq n$(即不考虑从n转移过来的情况)。 3. **边的期望经过次数**(对于边$e=(u,v)$): $$f(e) = \frac{g(u)}{d(u)} \cdot [u \neq n] + \frac{g(v)}{d(v)} \cdot [v \neq n]$$ 4. **最小化总期望**:将边按$f(e)$降序排序,赋予编号$1,2,\dots,m$,总期望为: $$\text{ans} = \sum_{i=1}^{m} i \times f(e_{\text{rank } i})$$ ### 算法步骤 1. 读入无向图,记录每个节点的度数$d$,以及邻接表(包括边)。 2. 建立线性方程组(未知数$g(1),g(2),\dots,g(n-1)$): - 初始化一个$n-1$阶的系数矩阵$A$和常数向量$B$。 - 对于每个节点$u$($1\le u \le n-1$): $A[u][u] = 1$ (这里假设节点编号从1开始,但矩阵下标从0开始则要调整) 对于$u$的每个邻居$v$($v$在1~n-1之间,即$v\neq n$): $A[u][v] = -1/d(v)$ (注意:这里$v$是邻居节点,且$v\neq n$) $B[u] = 1$ 当且仅当$u=1$,否则为0。 - 注意:节点$u$的邻居$v$可能是节点n,此时跳过(因为$v=n$,不在未知数范围内)。 3. 用高斯消元法求解方程组$A \times \vec{g} = \vec{B}$,得到$g(1),g(2),\dots,g(n-1)$。 4. 令$g(n)=1$。 5. 计算每条边$e=(u,v)$的期望经过次数$f(e)$: $$f(e) = \frac{g(u)}{d(u)} \cdot [u \neq n] + \frac{g(v)}{d(v)} \cdot [v \neq n]$$ 6. 将边按$f(e)$从大到小排序。 7. 将排序后的边依次赋予编号$1,2,\dots,m$(即$f(e)$最大的边编号为1,次大的编号为2,...,最小的编号为m)。 8. 计算总期望:$\text{ans} = \sum_{i=1}^{m} i \times f(e_i)$,其中$e_i$是排序后第$i$条边。 ### 注意事项 - 节点$n$的期望次数$g(n)$固定为1,不参与方程组求解。 - 在构建方程组时,节点$u$的邻居$v$如果等于$n$,则忽略(因为$n$不在未知数中)。 - 高斯消元求解$n-1$元线性方程组,时间复杂度$O(n^3)$,$n\le 500$,所以$500^3=1.25e8$,在C++中可能需要注意优化(如使用部分主元高斯消元,避免精度问题)。 - 精度问题:使用`double`,注意高斯消元中的精度控制。 ### 代码框架(C++) ```cpp #include <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N = 505; const double eps = 1e-8; int n, m; vector<int> G[N]; // 邻接表,存邻居节点(包括n) int deg[N]; // 度数 double g[N]; // g[1..n-1]为未知数,g[n]=1 double A[N][N]; // 增广矩阵,大小为(n-1)*(n)(最后一列是常数) int u[N*N], v[N*N]; // 存储每条边 void gauss(int n) { // 高斯消元求解n阶线性方程组(实际未知数为n-1个,这里n表示节点数-1,即n-1个未知数) int equ = n, var = n; // n个方程,n个未知数(这里n就是n-1,因为节点1~n-1) for (int i = 1; i <= n; i++) { // 找到第i列中绝对值最大的行 int r = i; for (int j = i+1; j <= n; j++) if (fabs(A[j][i]) > fabs(A[r][i])) r = j; if (fabs(A[r][i]) < eps) continue; // 无解或多解 if (r != i) swap(A[r], A[i]); // 归一化 for (int j = i+1; j <= var+1; j++) A[i][j] /= A[i][i]; A[i][i] = 1.0; // 消元 for (int j = 1; j <= equ; j++) { if (j == i) continue; double rate = A[j][i]; for (int k = i; k <= var+1; k++) { A[j][k] -= rate * A[i][k]; } } } // 回代(实际上增广矩阵最后一行已经是解) for (int i = 1; i <= n; i++) { g[i] = A[i][var+1]; } } int main() { scanf("%d%d", &n, &m); for (int i = 1; i <= m; i++) { scanf("%d%d", &u[i], &v[i]); G[u[i]].push_back(v[i]); G[v[i]].push_back(u[i]); deg[u[i]]++; deg[v[i]]++; } // 建立方程组:未知数g[1]~g[n-1] // 初始化增广矩阵 memset(A, 0, sizeof(A)); // 第1个方程对应节点1,第n-1个方程对应节点n-1 for (int i = 1; i <= n-1; i++) { // 第i个方程对应节点i(注意:节点编号i,在矩阵中是第i行) A[i][i] = 1.0; for (int j = 0; j < G[i].size(); j++) { int neighbor = G[i][j]; if (neighbor == n) continue; // 跳过邻居为n的情况 // 注意:邻居neighbor在1~n-1之间 A[i][neighbor] -= 1.0 / deg[neighbor]; } // 常数项 if (i == 1) A[i][n] = 1.0; // 常数项在增广矩阵的第n列(因为未知数有n-1个,所以常数项放在第n列) else A[i][n] = 0.0; } // 高斯消元求解,未知数个数为n-1 gauss(n-1); // 设置g[n]=1 g[n] = 1.0; // 计算每条边的期望经过次数 vector<double> f; for (int i = 1; i <= m; i++) { double cnt = 0; if (u[i] != n) cnt += g[u[i]] / deg[u[i]]; if (v[i] != n) cnt += g[v[i]] / deg[v[i]]; f.push_back(cnt); } // 将f从大到小排序 sort(f.begin(), f.end(), greater<double>()); double ans = 0; for (int i = 0; i < m; i++) { ans += f[i] * (i+1); // 第i大的边赋予编号i+1(因为编号从1开始) } printf("%.3f\n", ans); return 0; } ``` 注意:上面的高斯消元部分是一个简化的版本,实际实现时要注意精度和主元选取。另外,上面的代码中增广矩阵的常数项放在第n列(即下标为n的列),而未知数的列下标从1到n-1。 ### 参考文献 [^1]: Luogu P3232 [HNOI2013]游走题目描述 [^2]: 洛谷题解中关于概率dp和高斯消元的应用 [^3]: 关于终止节点n的处理方式 [^4]: 输入输出格式说明 §§相关问题§§ 1. 如何在高斯消元中避免精度问题? 2. 排序不等式在期望问题中的应用还有哪些? 3. 无向图随机游走问题中,节点的期望访问次数有哪些性质? 4. 如果图不是无向图,而是有向无环图,如何计算边的期望经过次数? 5. 高斯消元法的时间复杂度如何优化?</think>### 洛谷 P3232 [HNOI2013]游走 题目分析 #### 问题描述 给定一个无向连通图($n$ 个顶点,$m$ 条边),从节点 1 开始随机游走:每次以均等概率选择当前节点的边移动到相邻节点,并获得该边的编号作为分数。到达节点 $n$ 时游走结束。要求对边重新编号(1 到 $m$),使得总分的期望值最小。 **关键观察**: 期望值最小化策略是让经过概率高的边赋予小编号(根据排序不等式)。因此核心是计算**每条边的期望经过次数**,再按期望次数降序分配编号 1, 2, ..., m。 --- ### 解题思路 #### 步骤 1:建立节点期望方程 设 $g(u)$ 表示节点 $u$ 的期望经过次数($u \in [1, n]$),需满足: 1. **起点特殊处理**:$g(1)$ 包含初始状态 $$g(1) = 1 + \sum_{\substack{v \in N(1) \\ v \neq n}} \frac{g(v)}{d(v)}$$ 2. **中途节点**($u \neq 1$ 且 $u \neq n$): $$g(u) = \sum_{\substack{v \in N(u) \\ v \neq n}} \frac{g(v)}{d(v)}$$ 3. **终点固定**:$g(n) = 1$(到达即终止) > **注**:$N(u)$ 是 $u$ 的邻居集合,$d(v)$ 是节点 $v$ 的度数。终点 $n$ 不向任何节点转移[^3]。 #### 步骤 2:构建线性方程组 将 $g(1)$ 到 $g(n-1)$ 的方程整理为 $n-1$ 元线性方程组: $$\begin{cases} g(1) - \sum_{v \in N(1) \backslash \{n\}} \frac{g(v)}{d(v)} = 1 \\ g(u) - \sum_{v \in N(u) \backslash \{n\}} \frac{g(v)}{d(v)} = 0 & (2 \leq u \leq n-1) \end{cases}$$ **矩阵形式示例**(以 3 节点链 1-2-3 为例): $$\begin{bmatrix} 1 & -\frac{1}{d(2)} \\ -\frac{1}{d(1)} & 1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g(1) \\ g(2)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1 \\ 0 \end{bmatrix}$$ #### 步骤 3:计算边的期望经过次数 对边 $e = (u, v)$: $$f(e) = \frac{g(u)}{d(u)} \cdot [u \neq n] + \frac{g(v)}{d(v)} \cdot [v \neq n]$$ 其中 $[P]$ 是指示函数(条件 $P$ 成立时为 1,否则为 0)[^3]。 #### 步骤 4:最小化期望总和 1. 将边按 $f(e)$ **从大到小**排序 2. 分配编号:$f(e)$ 最大的边编号为 1,次大的为 2,...,最小的为 $m$ 3. 总期望最小值: $$E_{\min} = \sum_{i=1}^{m} i \cdot f(e_{\text{rank } i})$$ > **数学原理**:排序不等式(逆序和最小)[^1]。 --- ### 算法流程 ```mermaid graph TD A[输入图结构] --> B[构建线性方程组] B --> C[高斯消元解 g1~gn-1] C --> D[计算边期望 f(e)] D --> E[按 f(e) 降序排序] E --> F[分配编号 1~m] F --> G[计算总期望 E_min] ``` #### 复杂度分析 - **高斯消元**:$O(n^3)$($n \leq 500$ 可接受) - **边处理**:$O(m \log m)$(排序) --- ### 关键公式推导 #### 1. 节点期望方程推导 设 $p(u)$ 为访问节点 $u$ 的概率,则期望次数 $g(u) = \sum p(\text{路径经过 } u)$。由全期望公式: - 起点 $u=1$ 初始贡献 $+1$ - 其他节点 $u$ 的访问来自邻居转移: $$g(u) = [u=1] + \sum_{\substack{v \to u \\ v \neq n}} \overbrace{\frac{1}{d(v)}}^{\text{转移概率}} \cdot \overbrace{g(v)}^{\text{访问 } v \text{ 的期望}}$$ #### 2. 边期望公式推导 边 $(u,v)$ 被经过的两种情况: 1. $u \to v$:概率 $\frac{g(u)}{d(u)}$($u \neq n$) 2. $v \to u$:概率 $\frac{g(v)}{d(v)}$($v \neq n$) 故 $f(e) = \frac{g(u)}{d(u)} \cdot [u \neq n] + \frac{g(v)}{d(v)} \cdot [v \neq n]$ #### 3. 最小化策略证明 由排序不等式: $$\sum_{i=1}^m a_i b_i \geq \sum_{i=1}^m a_i b_{\sigma(i)} \quad (a,b \text{ 同序时最小})$$ 当 $a_i = f(e_i)$(降序)且 $b_i = i$(升序)时和最小[^1]。 --- ### 代码实现要点 ```cpp #include <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N = 505; vector<int> G[N]; // 邻接表 int deg[N], u[N*N], v[N*N]; // 度数 & 边信息 double A[N][N], g[N]; // 方程组 & 解 void gauss(int n) { // 解 n 阶方程组 for (int i = 1; i <= n; ++i) { int pivot = i; for (int j = i+1; j <= n; ++j) if (fabs(A[j][i]) > fabs(A[pivot][i])) pivot = j; swap(A[i], A[pivot]); for (int j = n+1; j >= i; --j) A[i][j] /= A[i][i]; for (int j = 1; j <= n; ++j) { if (j == i) continue; double factor = A[j][i]; for (int k = i; k <= n+1; ++k) A[j][k] -= factor * A[i][k]; } } for (int i = 1; i <= n; ++i) g[i] = A[i][n+1]; } int main() { // 读图 & 初始化度数 int n, m; cin >> n >> m; for (int i = 1; i <= m; ++i) { cin >> u[i] >> v[i]; G[u[i]].push_back(v[i]); G[v[i]].push_back(u[i]); deg[u[i]]++, deg[v[i]]++; } // 构建方程组 (n-1 个未知数) for (int i = 1; i < n; ++i) { A[i][i] = 1.0; for (int v : G[i]) { if (v == n) continue; // 跳过终点 A[i][v] = -1.0 / deg[v]; } A[i][n+1] = (i == 1) ? 1.0 : 0.0; // 常数项 } gauss(n-1); // 解 g[1]~g[n-1] g[n] = 1.0; // 固定终点期望 // 计算边期望 vector<double> f; for (int i = 1; i <= m; ++i) { double cnt = 0; if (u[i] != n) cnt += g[u[i]] / deg[u[i]]; if (v[i] != n) cnt += g[v[i]] / deg[v[i]]; f.push_back(cnt); } // 排序 & 计算最小期望 sort(f.rbegin(), f.rend()); double ans = 0; for (int i = 0; i < m; ++i) ans += (i + 1) * f[i]; // 编号 1~m 分配 printf("%.3f\n", ans); return 0; } ``` > **精度提示**:高斯消元需使用部分主元法(`pivot`)避免除零和精度损失[^2]。 --- ### 相关思考 1. **为什么终点 $g(n)=1$?** 游走必以概率 1 到达 $n$,故期望次数为 1[^3]。 2. **如何处理自环/重边?** 题目保证简单图,无需特殊处理[^4]。 3. **非连通图的影响?** 题目限定连通图,确保从 1 可到 $n$。 ---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recommend-type

slf4j-simple-1.8.0-beta2.jar中文文档.zip

1、压缩文件中包含: 中文文档、jar包下载地址、Maven依赖、Gradle依赖、源代码下载地址。 2、使用方法: 解压最外层zip,再解压其中的zip包,双击 【index.html】 文件,即可用浏览器打开、进行查看。 3、特殊说明: (1)本文档为人性化翻译,精心制作,请放心使用; (2)只翻译了该翻译的内容,如:注释、说明、描述、用法讲解 等; (3)不该翻译的内容保持原样,如:类名、方法名、包名、类型、关键字、代码 等。 4、温馨提示: (1)为了防止解压后路径太长导致浏览器无法打开,推荐在解压时选择“解压到当前文件夹”(放心,自带文件夹,文件不会散落一地); (2)有时,一套Java组件会有多个jar,所以在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本篇描述,以确保这就是你需要的文件。 5、本文件关键字: jar中文文档.zip,java,jar包,Maven,第三方jar包,组件,开源组件,第三方组件,Gradle,中文API文档,手册,开发手册,使用手册,参考手册。
recommend-type

基于gin搭建的go框架.zip

基于gin搭建的go框架.zip
recommend-type

lombok-1.12.2.jar中文文档.zip

1、压缩文件中包含: 中文文档、jar包下载地址、Maven依赖、Gradle依赖、源代码下载地址。 2、使用方法: 解压最外层zip,再解压其中的zip包,双击 【index.html】 文件,即可用浏览器打开、进行查看。 3、特殊说明: (1)本文档为人性化翻译,精心制作,请放心使用; (2)只翻译了该翻译的内容,如:注释、说明、描述、用法讲解 等; (3)不该翻译的内容保持原样,如:类名、方法名、包名、类型、关键字、代码 等。 4、温馨提示: (1)为了防止解压后路径太长导致浏览器无法打开,推荐在解压时选择“解压到当前文件夹”(放心,自带文件夹,文件不会散落一地); (2)有时,一套Java组件会有多个jar,所以在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本篇描述,以确保这就是你需要的文件。 5、本文件关键字: jar中文文档.zip,java,jar包,Maven,第三方jar包,组件,开源组件,第三方组件,Gradle,中文API文档,手册,开发手册,使用手册,参考手册。
recommend-type

qhexedit2-doc-0.8.9-11.el8.tar.gz

# 适用操作系统:Centos8 #Step1、解压 tar -zxvf xxx.el8.tar.gz #Step2、进入解压后的目录,执行安装 sudo rpm -ivh *.rpm
recommend-type

基于go-zero的容器环境.zip

基于go-zero的容器环境.zip
recommend-type

11款开源中文分词引擎性能对比分析

在当今信息时代,中文分词作为自然语言处理中的一个基础且关键环节,对于中文信息检索、机器翻译、语音识别等领域的应用至关重要。分词准确度直接影响了后续的语言分析与理解。由于中文不同于英文等西方语言,中文书写是以连续的字符序列来表达,不存在明显的单词间分隔符,如空格。因此,在处理中文文本之前,必须先进行分词处理,即确定字符串中的词边界。 开放中文分词引擎是指那些提供免费使用的中文文本分词服务的软件。在开放源代码或提供分词API的分词系统上,开发者和研究者可以测试和评估它们在不同场景和数据集上的性能,以便选择最适合特定需求的分词引擎。 本文件标题为“11款开放中文分词引擎测试数据”,意味着内容涉及11个不同的中文分词引擎。这些引擎可能覆盖了从传统基于规则的方法到现代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方法,也可能包括了针对特定领域(如医疗、法律等)优化的分词引擎。以下将对这些分词引擎的重要知识点进行详细阐述。 1. 基于规则的分词引擎:这类引擎依据汉语语法规则和词典进行分词。词典会包含大量的词汇、成语、习惯用语等,而规则会涉及汉语构词方式、歧义消解等。优点在于分词速度快,对常见文本的处理效果好;缺点是规则和词典需要不断更新,对新词和专业术语的支持不足。 2. 基于统计的分词引擎:通过大规模的语料库进行训练,统计各个词语的出现概率,从而实现分词。这种方法能够自动学习和适应新词和新用法,但需要的计算资源较大。 3. 基于深度学习的分词引擎: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如循环神经网络(RNN)和卷积神经网络(CNN),来识别和分词。近年来,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预训练模型,如BERT和GPT,也开始被应用到中文分词任务中,具有更好的语境理解和处理能力。 4. 评估指标:通常使用准确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和F1分数作为分词效果的评价指标。准确率是指分词结果中正确词占所有识别词的比例,召回率是指分词结果中正确词占实际正确词的比例,F1分数是准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 5. 测试数据集:测试数据集通常由不同类型的文本组成,如新闻、科技文献、社交媒体文本等,用于评估分词引擎在不同场景下的性能。测试数据集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是影响分词引擎性能评估的关键。 6. 性能对比:通过对比各款分词引擎在相同测试数据集上的表现,可以分析出哪些分词引擎在准确率、速度、资源消耗等方面表现更优,哪些更适合处理特定类型的文本。 7. 应用场景:分词引擎的选择也依赖于其应用场景。例如,搜索引擎可能更重视速度和准确率,而语音识别则可能更注重实时性和对口语的适应性。 8. 开源分词引擎:一些开源分词引擎如HanLP、结巴分词(Jieba)等,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和社区支持,同时便于开发者根据特定需求进行定制和优化。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中文分词引擎的重要性和测试数据的作用。开发者和研究人员可以根据测试结果,选择适合自己应用需求的分词工具,并且对分词引擎的性能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中文信息处理的质量和效率。
recommend-type

【大规模EEG数据处理技巧】:EEGbdfreader性能优化秘籍

# 摘要 本文综合探讨了大规模EEG数据处理的关键理论和技术实践,重点介绍了一个名为EEGbdfreader的工具及其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文中首先概述了大规模EEG数据处理的挑战,随后深入介绍了EEGbdfreader工具的安装、配置、基本操作和高级功能,包括
recommend-type

安卓studio多行注释快捷键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帮助用户查找Android Studio中多行注释的快捷键。首先,我得回想一下自己之前对Android Studio的了解。通常,不同的IDE有不同的注释快捷键,比如Eclipse中使用Ctrl + /,而IntelliJ IDEA系列(包括Android Studio)可能使用类似的快捷方式。不过用户提到的问题可能涉及到特定情况下的快捷键冲突,比如引用[2]中提到的Kotlin方法注释快捷键的问题,这说明用户可能遇到了快捷键不生效的情况,需要检查是否有冲突。 接下来,我应该确认标准的Android Studio多行注释快捷键是什么。根据常规知识,Windows
recommend-type

JavaFX自学资料整理合集

JavaFX是一个由Oracle公司开发的用于构建富客户端应用程序的软件平台。它是Java SE的一个部分,能够帮助开发者创建图形用户界面(GUI)应用程序,这类应用程序具备现代桌面应用的特性,例如多媒体、图形和动画。JavaFX是Java的一个补充,它利用了Java的强大功能,同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组件库和更加灵活的用户界面布局功能。 在自学整理JavaFX的过程中,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概念: 1. JavaFX的架构和组件 JavaFX拥有一个模块化的架构,它由多个组件构成,包括JavaFX Scene Builder、JavaFX运行时、JavaFX SDK、NetBeans IDE插件等。JavaFX Scene Builder是一个可视化工具,用于设计UI布局。JavaFX SDK提供了JavaFX库和工具,而NetBeans IDE插件则为NetBeans用户提供了一体化的JavaFX开发环境。 2. JavaFX中的场景图(Scene Graph) 场景图是JavaFX中用于定义和管理用户界面元素的核心概念。它由节点(Nodes)组成,每个节点代表了界面中的一个元素,如形状、文本、图像、按钮等。节点之间可以存在父子关系,形成层次结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组织复杂的用户界面。 3. FXML FXML是一种XML语言,它允许开发者以声明的方式描述用户界面。使用FXML,开发者可以将界面布局从代码中分离出来,使界面设计可以由设计师独立于程序逻辑进行处理。FXML与JavaFX Scene Builder结合使用可以提高开发效率。 4. JavaFX中的事件处理 JavaFX提供了强大的事件处理模型,使得响应用户交互变得简单。事件处理涉及事件监听器的注册、事件触发以及事件传递机制。JavaFX中的事件可以是键盘事件、鼠标事件、焦点事件等。 5. JavaFX的动画与媒体API JavaFX支持创建平滑的动画效果,并且能够处理视频和音频媒体。动画可以通过时间线(Timeline)和关键帧(KeyFrame)来实现。JavaFX媒体API提供了丰富的类和接口,用于控制音视频的播放、暂停、停止、调整音量等。 6. CSS与JavaFX CSS样式表可以用于美化JavaFX应用程序界面,提供与Web开发中相似的样式设置能力。JavaFX应用了大部分CSS 3标准,允许开发者使用CSS来控制节点的样式,比如颜色、字体、边框等。 7. JavaFX的过渡效果和效果库 JavaFX拥有内置的过渡效果库,可以为节点提供多种动画效果,如移动、旋转、缩放和淡入淡出等。除此之外,JavaFX还提供了一系列的效果,如阴影效果、反射效果、模糊效果等,可以应用于节点以增强视觉表现。 8. JavaFX的数据绑定 数据绑定是JavaFX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性,它允许开发者将用户界面元素与后端数据源连接起来。数据绑定可以简化代码的编写,减少手动同步数据的需要。 9. JavaFX的模块化 JavaFX的模块化特性使其可以轻松集成到Java应用中,并且可以独立于Java核心库进行下载和更新,这样有利于JavaFX的快速迭代和减少应用体积。 10. JavaFX的多种输入设备支持 JavaFX支持多种输入设备,包括鼠标、键盘、触摸板等。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API来处理各种输入设备的事件,使得创建交互式的用户体验成为可能。 了解这些知识点之后,JavaFX的自学和资料整理工作会更加有条理和系统。由于这些内容较为广泛,因此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重点应该是逐一深入理解每一个概念,并尝试在实践项目中应用这些知识点。通过编写小程序和应用来实际感受JavaFX的开发流程和操作细节,最终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recommend-type

【MATLAB编程优化术】:针对EEGbdfreader的代码调优策略

# 摘要 EEGbdfreader作为一款处理脑电图(EEG)数据的软件工具,在临床和研究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本文首先介绍了EEGbdfreader的基本功能和面临的性能挑战,随后回顾了MATLAB编程的基础知识,为深入理解软件内部机制和后续优化工作奠定了基础。第三章重点探讨了EEGbdfreader的代码优化策略,包括代码重构、内存管理、数据缓存以及并行计算与多线程的应用,旨在提升程序性能和效率。第四章则深入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