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介绍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request from Connect_Port import Port import threading from pyngrok import ngrok from flask_cors import CORS p = Port() # app = Flask(__name__) app = Flask(__name__, static_folder='static', static_url_path='/static') request_data = "" CORS(app) @app.route('/data', methods=['POST', 'CURL', 'GET', 'OPTIONS']) def get_data(): global request_data content_type = request.headers.get('Content-Type') request_data = request.data.decode('utf-8') print(request_data) p.send() # if content_type == 'application/json': # json_data = request.json return f"Hello, Received data: {request_data}" if __name__ == '__main__': p_thread = threading.Thread(target=p.run) p_thread.start() public_url = ngrok.connect(9000) print(public_url) app.run(host='0.0.0.0', port=9000) 翻译代码

时间: 2024-04-15 17:28:51 浏览: 338
这段代码是一个使用 Flask 框架构建的简单服务器应用,它可以接收来自客户端的数据,并将数据发送到另一个模块 `Port` 中进行处理。 代码中使用了 `pyngrok` 模块来创建一个内网穿透,以便从外部访问该服务器应用。`Port` 类是一个自定义的模块,用于处理数据的发送。 以下是翻译后的代码: ```python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request from Connect_Port import Port import threading from pyngrok import ngrok from flask_cors import CORS p = Port() app = Flask(__name__, static_folder='static', static_url_path='/static') request_data = "" CORS(app) @app.route('/data', methods=['POST', 'CURL', 'GET', 'OPTIONS']) def get_data(): global request_data content_type = request.headers.get('Content-Type') request_data = request.data.decode('utf-8') print(request_data) p.send() return f"Hello, Received data: {request_data}" if __name__ == '__main__': p_thread = threading.Thread(target=p.run) p_thread.start() public_url = ngrok.connect(9000) print(public_url) app.run(host='0.0.0.0', port=9000) ``` 这段代码创建了一个 Flask 应用,并定义了一个 `/data` 的路由,用于接收客户端发送的数据。当接收到数据时,会将其发送到 `Port` 模块进行处理。 在 `if __name__ == '__main__':` 代码块中,创建了一个名为 `p_thread` 的线程,用于运行 `Port` 模块的 `run` 方法。然后使用 `ngrok` 创建了一个公开的 URL,以便从外部访问该服务器应用。最后,通过调用 `app.run` 启动了 Flask 应用,监听在本地的 9000 端口上。 请注意,这段代码中引用了一个名为 `Connect_Port` 的模块,你可能需要自行导入或编写该模块。另外,使用 `pyngrok` 进行内网穿透需要提前安装该模块,并在系统中配置 ngrok 的路径。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import sys sys.path.append('/kaggle/input/demonews/') import os os.environ['HF_ENDPOINT']='https://hf-mirror.com'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request, jsonify import torch import os from preprocess import preprocess_text from model import MultiModalClassifier from flask_cors import CORS # ✅ 允许跨域请求 from gevent.pywsgi import WSGIServer # 初始化 Flask 应用 app = Flask(__name__) CORS(app) # ✅ 允许所有前端访问 # 加载训练好的模型 model_path = os.path.join("/kaggle/working", "model.pth") model = MultiModalClassifier() try: model.load_state_dict(torch.load(model_path, weights_only=True)) # ✅ 安全模式 model.eval() print("✅ 模型加载成功")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 模型加载失败: {str(e)}") exit(1) # 终止启动,避免无效运行 #model.load_state_dict(torch.load(model_path)) #model.eval() @app.route('/predict/text', methods=['POST']) def predict_text_api(): try: data = request.get_json() text = data.get('text', '').strip() if len(text) < 10: return jsonify({"error": "文本需≥10字符"}), 400 text_inputs = preprocess_text(text) # 需确保preprocess_text有异常处理 with torch.no_grad(): output = model(text_inputs, torch.zeros((1, 3, 224, 224))) prediction = torch.argmax(output, dim=1).item() print(f"🔍 预测结果: {prediction}") # ✅ 添加调试信息 return jsonify({"prediction": "AI Generated" if prediction == 1 else "Human Written"})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 预测异常: {str(e)}") return jsonify({"error": "内部处理错误"}), 500 if __name__ == '__main__':优化代码能在kaggle跑web服务

import eventlet eventlet.monkey_patch() from eventlet import wsgi import time from multiprocessing import Process import mediapipe as mp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render_template from flask_socketio import SocketIO, Namespace import cv2 import base64 from threading import Lock import redis r = redis.Redis(host='localhost', port=6379) frame_lock = Lock() current_time = 0 last_frame_time = 0 frame_interval = 1 / 30 # 30FPS对应的间隔 # 优化后的初始化配置(平衡精度与性能) mp_pose = mp.solutions.pose pose = mp_pose.Pose( static_image_mode=False, # 视频流模式 model_complexity=1, # 改用中等复杂度模型(0-2范围) smooth_landmarks=True, enable_segmentation=False, # 关闭不必要的分割掩码 min_detection_confidence=0.7, # 提高检测阈值减少误判 min_tracking_confidence=0.3 # 降低跟踪阈值保持连续性 ) mp_drawing = mp.solutions.drawing_utils class Channel2(Namespace): def __init__(self, namespace): super().__init__(namespace) self.pubsub = r.pubsub() self.pubsub.subscribe('frame_channel') self.running = True self.thread = None def calculate_angle(self, a, b, c): #"""计算三个关节点构成的夹角(单位:度)""" a = np.array(a) # 起点 b = np.array(b) # 顶点 c = np.array(c) # 终点 ba = a - b bc = c - b cosine_angle = np.dot(ba, bc) / (np.linalg.norm(ba) * np.linalg.norm(bc)) angle = np.degrees(np.arccos(cosine_angle)) return angle def is_landmark_visible(self, landmark, threshold=0.5): return hasattr(landmark, 'visibility') and landmark.visibility > threshold def process_image(self, imgRGB, img): global last_frame_time, current_time if imgRGB is not None and img is not None: results = pose.process(imgRGB) if results.pose_landmarks: mp_drawing.draw_landmarks(img, results.pose_landmarks, mp_pose.POSE_CONNECTIONS) encode_param = [int(cv2.IMWRITE_JPEG_QUALITY), 80] ret, buffer = cv2.imencode('.jpg', img, encode_param) b64_frame = base64.b64encode(buffer).decode('utf-8') last_frame_time = current_time return b64_frame else: encode_param = [int(cv2.IMWRITE_JPEG_QUALITY), 80] ret, buffer = cv2.imencode('.jpg', img, encode_param) b64_frame = base64.b64encode(buffer).decode('utf-8') last_frame_time = current_time return b64_frame def getImgs(self, data): # 处理原始帧 img_np = np.frombuffer(data, dtype=np.uint8) img = cv2.imdecode(img_np, cv2.IMREAD_COLOR) imgRGB = cv2.cvtColor(img, cv2.COLOR_RGB2BGR) outputs = self.process_image(imgRGB, img) self.emit('server_callback', { 'type': 'processed', 'frame': f'data:image/jpeg;base64,{outputs}' }, namespace='/processor', callback=lambda status: print(f"Client received: {status}")) def on_connect(self, auth): print('通道2连接建立') print(auth, '=====') def listener(): while self.running: message = self.pubsub.get_message() if message and message['type'] == 'message': self.getImgs(message['data']) eventlet.sleep(0.001) listener() def on_disconnect(self): print('通道2连接关闭') self.running = False if self.thread: self.thread.kill() def create_app(port): app = Flask(__name__) socketio = SocketIO(app, cors_allowed_origins='*', async_mode='eventlet', ping_interval=5000) @app.route('/') def index(): return render_template('rtc2.html') return app, socketio class Channel1(Namespace): def on_connect(self): print("通道1连接建立") def passImg(self, data): global last_frame_time, frame_interval, current_time current_time = time.time() # 帧率控制 if current_time - last_frame_time < frame_interval: print('/////////////') return else: with frame_lock: r.publish('frame_channel', data) last_frame_time = current_time def on_frame_exchange(self, data): self.passImg(data) def on_disconnect(self): print('通道1连接关闭') def run_primary(): app, socketio = create_app(5001) socketio.on_namespace(Channel1('/upload')) socketio.run(app, port=5001, debug=True) def run_secondary(): app, socketio = create_app(5002) socketio.on_namespace(Channel2('/processor')) socketio.run(app, port=5002, debug=True) if __name__ == '__main__': Process(target=run_primary).start() Process(target=run_secondary).start()

大家在看

recommend-type

libssl-1_1-x64.zip

如题,放到软件安装目录bin文件夹下即可。 在anaconda更新包时遇到了这个问题,找了了X64位可以用的,之后成功更新
recommend-type

IEC 61400-25风力发电标准-英文版

IEC61400风电国际标准,分为5个部分,内容包括总则、模型、通信协议、风机构成与控制等。
recommend-type

基于GFFT的LFSR序列生成多项式估计方法

针对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LFSR)序列生成多项式的估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LFSR序列有限域傅里叶变换(GFFT)的估计方法。首先证明了LFSR序列GFFT的非零点与LFSR序列生成多项式的零点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利用该性质实现 LFSR 序列生成多项式的快速估计,并给出了算法在误码环境下的改进方法。仿真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并对算法的计算复杂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已有算法相比较,本文提出的算法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
recommend-type

IFIX 4.5 MB1 驱动

 MB1:有两个版本,6.x 和 7.x 版,通过串行口连接所有支持 Modbus 串行通讯协议的设备。主要有 Modicon PLC 和其它控制仪表如:Honeywell UDC,UMC,Moore 的控制仪表等。支持 Mobus RTU 和 ASCII 两种通讯协议。当使用其与其它兼容设备通讯时,注意数据类型会与 Modicon 的数据类型有所差别。7.x 版本支持电话拨号连接和无线电连接。
recommend-type

buliding\horse\pig\rabbit\table\wolf等各种点云数据集pcd文件

这里面包含了很多数据集,有buliding\horse\pig\rabbit\table\wolf等点云pcd文件,感兴趣的可以下载。

最新推荐

recommend-type

【Java使用配置文件连接mysql】

mysql使用druid配置连接mysql
recommend-type

Java课程设计画随机圆(1).pdf

Java课程设计画随机圆(1).pdf
recommend-type

python 一个用py3写的数据库自动备份管理系统.zip

python 一个用py3写的数据库自动备份管理系统
recommend-type

电子商务的应用论文(1).docx

电子商务的应用论文(1).docx
recommend-type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可编辑范本】(1).doc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可编辑范本】(1).doc
recommend-type

获取本机IP地址的程序源码分析

从给定文件信息中我们可以提取出的关键知识点是“取本机IP”的实现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编程技术和源代码。在当今的信息技术领域中,获取本机IP地址是一项基本技能,广泛应用于网络通信类的软件开发中,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一知识点。 首先,获取本机IP地址通常需要依赖于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的API。不同的操作系统提供了不同的方法来获取IP地址。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可以通过调用Windows API中的GetAdaptersInfo()或GetAdaptersAddresses()函数来获取网络适配器信息,进而得到IP地址。在类Unix操作系统中,可以通过读取/proc/net或是使用系统命令ifconfig、ip等来获取网络接口信息。 在程序设计过程中,获取本机IP地址的源程序通常会用到网络编程的知识,比如套接字编程(Socket Programming)。网络编程允许程序之间进行通信,套接字则是在网络通信过程中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接口。在许多高级语言中,如Python、Java、C#等,都提供了内置的网络库和类来简化网络编程的工作。 在网络通信类中,IP地址是区分不同网络节点的重要标识,它是由IP协议规定的,用于在网络中唯一标识一个网络接口。IP地址可以是IPv4,也可以是较新的IPv6。IPv4地址由32位二进制数表示,通常分为四部分,每部分由8位构成,并以点分隔,如192.168.1.1。IPv6地址则由128位二进制数表示,其表示方法与IPv4有所不同,以冒号分隔的8组16进制数表示,如2001:0db8:85a3:0000:0000:8a2e:0370:7334。 当编写源代码以获取本机IP地址时,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和相关库。 2. 根据目标操作系统的API或系统命令获取网络接口信息。 3. 分析网络接口信息,提取出IP地址。 4. 将提取的IP地址转换成适合程序内部使用的格式。 5. 在程序中提供相应功能,如显示IP地址或用于网络通信。 例如,在Python中,可以使用内置的socket库来获取本机IP地址。一个简单的示例代码如下: ```python import socket # 获取主机名 hostname = socket.gethostname() # 获取本机IP local_ip = socket.gethostbyname(hostname) print("本机IP地址是:", local_ip) ``` 在实际应用中,获取本机IP地址通常是为了实现网络通信功能,例如建立客户端与服务器的连接,或者是在开发涉及到IP地址的其他功能时使用。 关于文件名称“getIP”,这是一个自解释的文件名,明显表示该文件或程序的作用是获取本机的IP地址。从标签“控件 源码 网络通信类 资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文件很可能是一个可以嵌入其他软件中的代码片段,用以实现网络通信功能的一部分,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重用性。 综上所述,获取本机IP地址是一个涉及到操作系统API、网络编程以及特定编程语言知识的技能。它不仅需要对编程语言提供的库函数有深入的理解,还要对操作系统的网络配置和IP协议有足够的认识。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的源代码,如“getIP”,可以加深对网络编程实现细节的理解,并能够在实际开发中快速地应用这一技术。
recommend-type

【权威指南】:Win11笔记本上RTX4080驱动的安装与调试秘籍

# 1. Win11笔记本与RTX4080显卡介绍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笔记本电脑已不再是仅仅满足办公需求的移动设备,而是逐渐成为可以胜任复杂图形处理和游戏任务的强大工具。微软推出的Windows 11操作系统,以其全新的用户界面和改进的系统性能,为用户提供了更为流畅的操作体验。而在硬件方面,NVIDIA的RTX 4080显卡以其卓越的图形处理能力和AI支持,为笔记本电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性能提升。本章节将带您初步了解Windows 11笔记本与NVIDIA RTX 4080显卡的基础信息,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它们的优化和调试技巧奠定基础。 ## 1.1 Win11笔记本的优势 Windows
recommend-type

windows环境举例

<think>好的,用户现在想在Windows环境下创建C函数库,需要具体的方法和示例代码。我需要结合之前的回答和用户提供的引用内容来给出合适的指导。 首先回顾之前的回答,用户已经了解了在Linux下创建静态库和动态库的方法,现在需要切换到Windows环境。根据引用[2],Windows下的C标准库和动态链接库的处理与Linux不同,比如使用dlfcn.h在Linux,而Windows可能需要其他方式。另外,引用[1]提到了在Windows下配置gcc环境(MinGW-w64),这可能是一个关键点,因为用户可能需要使用MinGW来编译库。 用户提供的引用[3]提到了使用MSVC编译器,这
recommend-type

QQ自动发送/回复系统源代码开放

根据提供的文件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几点关键的知识点: ### 标题:“qqhelp” 1. **项目类型**: 标题“qqhelp”暗示这是一个与QQ相关的帮助工具或项目。QQ是中国流行的即时通讯软件,因此这个标题表明项目可能提供了对QQ客户端功能的辅助或扩展。 2. **用途**: “help”表明此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帮助或解决问题。由于它提到了QQ,并且涉及“autosend/reply”功能,我们可以推测该项目可能用于自动化发送消息回复,或提供某种形式的自动回复机制。 ### 描述:“I put it to my web, but nobody sendmessage to got the source, now I public it. it supply qq,ticq autosend/reply ,full sourcecode use it as you like” 1. **发布情况**: 描述提到该项目原先被放置在某人的网站上,并且没有收到请求源代码的消息。这可能意味着项目不够知名或者需求不高。现在作者决定公开发布,这可能是因为希望项目能够被更多人了解和使用,或是出于开源共享的精神。 2. **功能特性**: 提到的“autosend/reply”表明该项目能够实现自动发送和回复消息。这种功能对于需要进行批量或定时消息沟通的应用场景非常有用,例如客户服务、自动化的营销通知等。 3. **代码可用性**: 作者指出提供了“full sourcecode”,意味着源代码完全开放,用户可以自由使用,无论是查看、学习还是修改,用户都有很大的灵活性。这对于希望学习编程或者有特定需求的开发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 标签:“综合系统类” 1. **项目分类**: 标签“综合系统类”表明这个项目可能是一个多功能的集成系统,它可能不仅限于QQ相关的功能,还可能包含了其他类型的综合服务或特性。 2. **技术范畴**: 这个标签可能表明该项目的技术实现比较全面,可能涉及到了多个技术栈或者系统集成的知识点,例如消息处理、网络编程、自动化处理等。 ### 压缩包子文件的文件名称列表: 1. **Unit1.dfm**: 这是一个Delphi或Object Pascal语言的窗体定义文件,用于定义应用程序中的用户界面布局。DFM文件通常用于存储组件的属性和位置信息,使得开发者可以快速地进行用户界面的设计和调整。 2. **qqhelp.dpr**: DPR是Delphi项目文件的扩展名,包含了Delphi项目的核心设置,如程序入口、使用的单元(Units)等。这个文件是编译和构建Delphi项目的起点,它能够帮助开发者了解项目的组织结构和编译指令。 3. **Unit1.pas**: PAS是Delphi或Object Pascal语言的源代码文件。这个文件可能包含了与QQ帮助工具相关的核心逻辑代码,例如处理自动发送和回复消息的算法等。 4. **readme.txt**: 这是一个常见的文本文件,包含项目的基本说明和使用指导,帮助用户了解如何获取、安装、运行和定制该项目。README文件通常是用户与项目首次交互时首先阅读的文件,因此它对于一个开源项目的用户友好度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qqhelp”项目是一个针对QQ通讯工具的自动化消息发送与回复的辅助工具。项目包含完整的源代码,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查看、修改和使用。它可能包含Delphi语言编写的窗体界面和后端逻辑代码,具有一定的综合系统特性。项目作者出于某种原因将其开源,希望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使用和反馈。
recommend-type

【7步打造Win11深度学习利器】:Tensorflow-GPU与RTX4080终极优化指南

# 1. 深度学习与Windows 11的融合 在人工智能时代,深度学习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Windows 11作为最新一代的操作系统,为深度学习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工作平台。本章节将探讨深度学习技术如何与Windows 11系统融合,以及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