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dy是个ACMer,他不仅喜欢做ACM题,而且对于纸牌也有一定的研究,他在无聊时研究发现,如果他有2N张牌,编号为1,2,3…n,n+1,…2n。这也是最初的牌的顺序。通过一次洗牌可以把牌的序列变为n+1,1,n+2,2,n+3,3,n+4,4…2n,n。那么可以证明,对于任意自然数N,都可以在经过M次洗牌后第一次重新得到初始的顺序。编程对于大于0且小于100000的自然数N,求出M的值。 输入描述 每行一个整数N 输出描述 输出与之对应的M 用例输入 1 20 1 用例输出 1 20 2 用C语言最简便的方法编写
时间: 2025-07-14 08:42:07 浏览: 5
<think>嗯,我现在得解决这个问题。题目是说,Eddy发现对于2N张牌,经过M次洗牌后第一次恢复原来的顺序。我们的任务是对给定的N,计算这个M的值。那输入是N,输出是M。比如当N=1时,输出是2。那怎么来思考这个问题呢?
首先,我得理解洗牌的规则。初始顺序是1,2,3,…,2N。每次洗牌后变成n+1,1,n+2,2,…2n,n。比如当N=1时,初始是1,2。洗一次后变成2,1。再洗一次就变回1,2。所以M=2。
那对于一般的N,如何找到最小的M使得经过M次洗牌后恢复原样?这可能涉及到每个牌的位置变换的循环长度,然后求这些循环长度的最小公倍数。
比如,假设某个牌的位置在每次洗牌后按照某种规律变化。我们需要找到每个牌的循环周期,然后所有周期的LCM就是M的值。
那如何确定每个牌的位置变化规律呢?假设原来的位置是k(从1到2N),洗牌一次后的位置是新的位置。我们需要找出这个变换的规律。
比如,对于原来的位置k:
当k <= N时,在洗牌后,这个牌会被放到第2k的位置。比如,原来的位置1(牌是1)洗牌后到位置2。原来的位置2(牌2)洗牌后到位置4?或者等一下,可能我的理解有问题。
等一下,题目描述的洗牌后的顺序是n+1,1,n+2,2,…2n,n。也就是新的序列的第一个元素是原来的n+1号牌,第二个是原来的1号,第三个是原来的n+2号,第四个是原来的2号,依此类推。所以,原来的牌的位置如何变化?
比如,假设原序列是1,2,3,4,其中N=2。洗牌后的序列是3,1,4,2。所以原来的1号牌到了位置2,原来的2号到了位置4,原来的3号到位置1,原来的4号到位置3。
那么,对于位置k,洗牌后的位置应该是什么样的?
假设原来的牌的位置是k(从1到2N)。那么洗牌后的新位置如何?
观察例子N=2的情况:
原位置:1→新位置2
原位置2→新位置4
原位置3→新位置1
原位置4→新位置3
那么,这可能分为两种情况:
当k <=N时,即原来的前半部分牌,洗牌后的新位置是2k的位置?
比如,原位置1→位置2,原位置2→位置4,这似乎是的,当N=2时。但如果是原位置3,属于后半部分,那么它在新的序列中的位置是原位置3减去N,得到它在后半部分的顺序。比如,原位置3是n+1(当N=2时,3=2+1),那么在新序列中,它的位置是1(即第一个位置)。那怎么得到这个?
或者,可以找到一个函数f(k),表示洗牌后位置k的牌会被放到哪个位置。
或者,反过来,考虑每个位置i在洗牌后的牌的位置变化。比如,洗牌后的序列的第i个位置上的牌来自原序列的哪个位置?
比如,洗牌后的序列是:n+1,1,n+2,2,…,2n,n。那么,洗牌后的第1个位置是原位置n+1,第2个位置是原位置1,第3个位置是原位置n+2,第4个位置是原位置2,依此类推。
那么,我们可以将这个过程视为,对于新位置i来说,如果i是奇数,那么它来自原位置n + (i+1)/2;如果i是偶数,则来自原位置i/2。
例如,当i=1(奇数),则来自n + (1+1)/2 =n+1。i=2(偶数)来自2/2=1。i=3来自n+2,i=4来自2,依此类推。
那么,洗牌后的位置i对应的原位置是:如果i是奇数,原位置是n + (i+1)/2;否则,原位置是i/2。但这样反过来,当我们要找原位置k的新位置时,可能需要反推这个过程。
或者,我们可以考虑每个原位置k在洗牌后的新位置是什么。比如,原位置k在洗牌后的新位置是?
比如,对于原位置k,如果在原前半部分(k <= N),那么在洗牌后的新序列中,它们的出现位置是偶数位。例如,原位置1在洗牌后的第二个位置,原位置2在第四个位置,依此类推。所以,当k <=N时,洗牌后的位置是2k的位置。
对于原位置k在后半部分(k >N),那么它们的出现位置是奇数位。例如,原位置n+1(k=N+1)出现在第一个位置,n+2出现在第三个位置,依此类推。因此,当k >N时,新的位置是2*(k -N) -1的位置。比如,k=N+1时,2*(1) -1=1;k=N+2时,2*2-1=3,等等。
总结一下,原位置k经过一次洗牌后的位置是:
如果k <=N,则新位置是2k。
如果k >N,则新位置是2*(k -N) -1 = 2k -2N -1 ?
或者,再举个例子,当N=2时,原位置3(n+1=3)的新位置是1,即2*(3-2)-1=2*1-1=1,对。原位置4的新位置是3:2*(4-2)-1=4-1=3?是的。是的。所以这个公式是对的。
所以,每个位置k的变换函数f(k)可以表示为:
如果k <=N → f(k) = 2k
否则 → f(k) = 2(k -N) -1 = 2k -2N -1 ?
或者等价于:
对于k <=N → 2k
对于k >N → 2(k - N) -1 = 2k -2N -1 ?
或者,写成更统一的式子:
如果原位置k <=N,则新位置是2k的位置。
否则,新位置是2*(k -N) -1的位置。
这样,每个位置k经过一次洗牌后的新位置是f(k) = (k <= N) ? (2k) : (2*(k-N) -1)。这可能需要验证。
比如,N=1,总共有2张牌:
原位置1,新位置2*1=2 → 对,第一次洗牌后,位置1的牌到了位置2。
原位置2,属于后半部分,所以新位置是2*(2-1)-1=2*1-1=1 → 对,洗牌后位置2的牌到位置1。
对于N=2,原位置3(属于后半部分),新位置是2*(3-2)-1=2*1-1=1 → 正确。原位置4的新位置是2*(4-2)-1=3 → 正确。
现在,我们需要找出每个位置k在多少次变换后会回到原来的位置。然后,所有位置的循环长度的最小公倍数就是M的值。
例如,当N=1时,每个位置的循环长度是2。所以M=2。
当N=2时,各个位置的循环长度:
位置1 → 变换后的位置是2 → 变换后的位置是4 → 然后?
或者,可能我搞错了。原位置k的变换方式是按洗牌后的位置变化。比如,每次洗牌,位置k的牌会被移动到f(k)的位置。或者,应该看作,洗牌后的每个牌的位置是根据原位置k计算得到的新位置。例如,原k的牌移动到新位置f(k)。所以,对于每个牌来说,它的位置在每次洗牌后的变化是遵循f函数的。
但是,题目中的初始顺序是1,2,…,2N。每次洗牌后的顺序是n+1,1,n+2,2,…。所以,原位置k的牌被移动到新位置的位置i,其中i的值由上面的规则确定。
因此,要找出每个牌的位置变换的循环周期。例如,牌1的初始位置是1。洗牌后它的位置是2。洗第二次,它的位置变为4?或者可能需要重新考虑每个牌的位置变换路径。
或者,可能应该考虑每个位置的牌在洗牌后的移动路径。例如,当洗牌后,位置i中的牌来自原位置的某个k。比如,洗牌后的位置i的牌是原位置的k,其中k的确定方式如上所述。这可能涉及到置换的问题,每个位置的牌经过置换后的位置形成一个循环。我们需要找到这些循环的长度,然后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比如,对于N=2的情况,洗牌后的变换可以看作一个置换:
原位置1 → 新位置2 → 原位置2 → 新位置4 → 原位置4 → 新位置3 → 原位置3 → 新位置1 → 原位置1。所以这是一个循环,长度是4。或者可能我的分析有误?
或者,我应该将每个位置的移动路径找出,比如,原位置1变为位置2,在第二次洗牌时,位置2变为位置4,第三次洗牌位置4变为3,第四次洗牌位置3变为1。所以,循环长度是4?
但这样的话,当N=2时,所有位置的循环长度都是4吗?
比如,原位置1的循环是1→2→4→3→1,共4次变换。所以循环长度是4。那整个置换的循环分解可能有多个循环,每个循环的长度的最小公倍数就是M的值。例如,当N=2时,假设各个循环的长度是4,那么M=4?
但根据用例输入,当N=20的时候,输出是20。比如,当N=20时,M=20。这可能意味着各个循环的长度的最小公倍数是20。那这时候,各个循环的长度必须是20的因数。比如,可能循环长度是20,或者分解成多个因数的最小公倍数是20。
这似乎需要更详细的分析。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将每个位置k的变换轨迹找出来,计算每个循环的长度,然后取所有循环长度的最小公倍数作为M的值。
那如何高效地计算每个位置的循环,并找到它们的LCM?
例如,对于给定的N,总共有2N个位置。我们可以用数组来标记每个位置是否已经被访问过。对于每个未被访问的位置,开始追踪它的循环,直到回到起点。记录该循环的长度,并计算所有循环长度的LCM。
比如,对于N=1的情况,循环情况:
位置1→2→1。长度是2。
位置2→1→2。所以,两个位置属于同一个循环,长度为2。所以LCM(2)=2。
对于N=2的情况:
位置1→2→4→3→1。循环长度是4。其他位置可能属于同一个循环吗?比如,位置3→1→2→4→3? 不,原位置3的变换是:原位置3属于后半部分,N=2,所以3>2,所以新的位置是2*(3-2) -1=2*1-1=1。所以,原位置3在洗牌后的新位置是1。所以,原位置3→1。那么,在第一次洗牌后,原位置3的牌移动到位置1。在第二次洗牌时,原位置1的牌移动到位置2。第三次洗牌时,原位置2移动到4。第四次洗牌时,原位置4移动到3。第五次洗牌时,原位置3又回到位置1。所以循环的长度是4?或者我可能混淆了牌的位置和牌的编号?
哦,这里可能需要明确:问题中的“恢复初始顺序”是指牌的顺序与初始顺序相同。所以,每个牌必须回到原来的位置。例如,牌1必须回到位置1,牌2必须回到位置2,等等。所以,每个牌的移动轨迹的循环长度决定了整个系统恢复所需的次数。因此,我们需要追踪每个牌的移动轨迹,而不是位置的变换。
或者,是否等价于追踪每个位置的变换?例如,如果位置i经过M次变换后回到i,那么该位置的牌也回到了原处。或者,可能我的思路有错误?
或者,可能应该考虑每个牌的位置的变化。例如,牌x初始在位置x。洗牌一次后,牌x会被移动到某个新的位置。然后,再次洗牌,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直到回到原位置。每个牌的循环长度即为该牌回到原位置所需的次数。而整个系统的恢复条件是所有牌的循环长度的LCM。
例如,当每个牌的循环长度的LCM为M时,M次洗牌后,所有牌都回到原位。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对于每个牌x,找到其经过多少次洗牌后回到原位。然后,所有这样的次数的LCM就是所求的M。
因此,我们需要对每个x(1<=x<=2N)找到其循环周期,然后求所有周期的最小公倍数。
现在的问题转化为,如何找到每个牌x的循环周期。要找到牌x的移动轨迹,即每次洗牌后它移动到的位置。
但根据洗牌的规则,洗牌后的序列是n+1,1,n+2,2,…,2n,n。所以,牌的位置变化可以视为:每个牌在洗牌后的位置由原位置决定。例如,牌x在洗牌后的位置是f(x),其中f(x)是如之前定义的函数。
或者,或者,这里的变换函数应该是针对位置的,而不是针对牌的。即,在每次洗牌中,每个位置i的牌会被移动到新的位置j。或者,可能更准确的是,洗牌后的位置j的牌是原位置的某个i。
例如,当洗牌完成后,位置j中的牌是原位置的某个i。那么,可以将整个洗牌过程视为一个置换。每个置换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循环。每个循环的长度即为该循环中的牌需要多少次置换才能回到原位置。整个系统恢复的M就是所有循环长度的LCM。
所以,问题转化为找到该置换的所有循环的长度,然后计算它们的LCM。
那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找到每个位置i在置换后的下一个位置,进而找到循环的长度。
对于给定的位置i,洗牌后的位置j的牌来自原位置的i吗?或者说,洗牌后的位置j的牌是原位置的哪个位置的牌?
根据之前的分析,洗牌后的序列是n+1,1,n+2,2,…,2n,n。也就是说,对于洗牌后的位置j:
如果j是奇数,那么它对应的原位置是n + (j+1)/2。
如果j是偶数,对应的原位置是j/2.
例如,洗牌后的位置1(奇数)的牌来自原位置n+1;位置2(偶数)来自原位置1;位置3(奇数)来自原位置n+2;依此类推。
因此,我们可以将洗牌后的位置j对应的原位置是:
原位置 = (j % 2 == 1) ? (n + (j+1)/2) : (j/2)
那么,在置换的角度来看,每个洗牌后的位置j的牌来自原位置的某个位置i。因此,这个置换可以看作是一个映射:对于每个j,原位置i被放到位置j。因此,这个置换的逆向映射是,原位置i会被移动到某个位置j。但为了找到置换的循环,我们需要知道每个原位置i在洗牌后被移动到哪个位置j。
或者,另一种思路:当进行一次洗牌时,原位置i的牌会被移动到位置j。那么,我们需要找出i→j的函数。
例如,原位置i的牌在洗牌后的新位置j是什么?
根据洗牌后的序列构造方式,原位置i的牌在洗牌后的新位置j的确定方式如下:
如果原位置i位于前半部分(i <=n),那么它在洗牌后的序列中的位置是偶数位。具体来说,原位置i的牌会成为洗牌后的第2i的位置吗?
比如,原位置i=1,在洗牌后的序列中是第二个元素,所以位置j=2。原i=2→j=4。当n=2时,原i=1的牌移动到j=2,原i=2移动到j=4。原i=3移动到j=1,原i=4移动到j=3。所以,原i→j的关系是:
i=1→j=2
i=2→j=4
i=3→j=1
i=4→j=3
所以,原位置i的牌被移动到j的位置,其中j的规则是:
如果i <=n,则j=2i.
否则,i在后半部分(i>n),则j=2*(i-n) -1.
例如,当i=3,n=2,则i>n,所以j=2*(3-2)-1=1。i=4→j=2*(4-2)-1=3.
所以,原位置i的牌在洗牌后移动到位置j= f(i),其中:
f(i) = 2i, 如果i <=n
f(i) = 2*(i -n) -1, 如果i >n
现在,我们有了每个位置的变换函数。于是,每个牌的移动轨迹由这个函数决定。我们的任务是将所有位置i的置换分解为循环,并求这些循环长度的LCM。
例如,当n=1时,总共有2个位置:
位置1→2,位置2→1。这两个位置构成一个循环,长度是2。所以LCM(2)=2。
当n=2时,位置变换:
1→2→4→3→1。这是一个循环,长度4。因此,LCM(4)=4。此时,是否还有其他循环?比如,其他位置?比如,当n=2时,总共有4个位置。这四个位置都在这个循环里吗?
是的。位置1→2→4→3→1。这四个位置形成一个循环,所以循环长度是4。所以此时M=4。但根据之前的例子,当输入是N=20时,输出是20。所以,可能当N=20时,所有循环长度的LCM是20。那这可能意味着,当N是某些特定值时,所有循环的长度的LCM等于N的值?
那么,现在的问题转化为,如何对于给定的N,计算置换函数f下的各个循环长度,并求它们的LCM。
那如何高效地计算这个呢?对于较大的N(比如接近1e5),如果逐一检查每个位置是否已经被访问过,并计算循环长度,这样的时间复杂度是O(2N)的,也就是O(N)的。对于N到1e5来说,这样的方法是可行的,因为总共有2e5次操作,这在C语言中是可以在时间限制内完成的。
所以,算法的步骤大概是:
1. 对于输入的N,计算2N的值。
2. 初始化一个数组visited,标记每个位置是否已经被处理过。
3. 遍历每个位置i(1到2N),如果未被访问过,则跟踪其循环,计算循环的长度。
4. 将每个循环的长度计算其LCM,最终得到所有循环长度的LCM,即M的值。
例如,对于N=20,总共有40个位置。我们需要找到每个位置的循环,计算每个循环的长度,并求它们的LCM。最终的M是这些长度的LCM。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高效地计算这个LCM,以及如何找到每个循环的长度。
举个例子,当N=3时,2N=6。各个位置的变换:
i=1→2*1=2 →i=2→2*2=4 →i=4→2*4=8,但8>6?这时候有问题。因为对于N=3,i=4是否属于前半部分?因为前半部分是i<=3。i=4>3,所以用后半部分的规则。所以:
i=1→2*1=2
i=2→2*2=4
i=3→2*3=6
i=4属于后半部分,所以变换后的位置是2*(4-3)-1=2*1-1=1.
i=5属于后半部分,变换后的位置是2*(5-3)-1=4-1=3.
i=6属于后半部分,变换后的位置是2*(6-3)-1=6-1=5.
所以,各个变换路径:
i=1→2→4→1。循环长度是3?
i=3→6→5→3。循环长度是3.
所以总共有两个循环,长度都是3。所以LCM(3,3)=3。所以当N=3时,M=3?
那此时,对于N=3的输入,输出是3。那如果输入是3,输出3。这是否正确?
假设当N=3时,经过3次洗牌后恢复原顺序。需要验证是否正确。
例如,初始顺序是1,2,3,4,5,6.
第一次洗牌后的顺序是4,1,5,2,6,3.
第二次洗牌后的顺序是2,4,6,1,3,5.
第三次洗牌后的顺序是1,2,3,4,5,6. 所以确实在3次洗牌后恢复。所以此时M=3。这说明对于N=3的情况,各个循环长度的LCM是3。
这说明,每个循环的长度可能取决于位置i所在的循环。例如,当N=3时,循环长度是3和3,所以LCM是3。
那如何找到各个循环的长度?
现在,可以编写一个函数,对于给定的N,遍历每个位置i,找到它所在的循环的长度,并计算所有循环长度的LCM。
然后,对于每个N,输出这个LCM的值。
现在,如何高效地计算这个LCM?
例如,对于每个循环长度,我们维护当前LCM的值。初始时,LCM=1。然后,对于每个新的循环长度L,计算LCM = LCM * L / gcd(LCM, L)。这样就能得到最终的LCM。
接下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快速找到各个循环的长度。
例如,对于每个位置i,如果未被访问过,就跟踪其循环的长度。例如:
i=1 → next=2 → next=4 → next=1。循环长度为3次洗牌?或者跟踪需要多少次回到起始点?
比如,i=1的循环路径:
1→2→4→1. 所以,需要3次变换才能回到起点。所以循环长度是3。或者,每次变换代表一次洗牌,所以循环长度是3。这样,当循环长度是3时,经过3次洗牌后,该循环中的各个牌都回到原位。
是的。所以,循环长度等于该循环中元素的个数。例如,循环长度是3,那么每个元素需要3次洗牌才能回到原位。所以,整个系统的M是所有循环长度的LCM。
因此,在代码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数组visited来标记是否访问过每个位置。然后,对每个未访问的位置i,进行循环追踪,计算循环长度。
现在,如何实现这个算法?
在C语言中,可以编写如下步骤:
1. 输入N。
2. 计算总共有2*N个位置。
3. 初始化一个visited数组,大小为2*N+1(因为位置从1到2N)。
4. 初始化LCM为1。
5. 遍历每个位置i从1到2N:
a. 如果i未被访问过:
i. 跟踪该循环,计算循环长度L.
ii. 计算当前LCM = LCM * L / gcd(LCM, L).
6. 输出LCM.
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计算循环长度L。例如,对于起始位置i,每次变换到下一个位置,直到回到i,统计步数。
例如,对于i=1,循环路径是1→2→4→1,所以L=3?
或者,需要计算循环的长度是路径上的元素数目?
比如,循环中的元素数目是3(1,2,4)?或者 3次变换?
这需要明确,循环长度是循环中的元素数目吗?
是的。例如,对于循环1→2→4→1,该循环中有3个不同的元素,所以循环长度是3。每个元素在3次变换后回到原位。所以,循环的长度是3。因此,在代码中,每进入一个未被访问的i,就沿着变换函数走下去,直到回到起点,统计经历的步骤数即为L。
例如,初始时,i=1,标记为已访问。count=1。下一个位置是f(1)=2。标记为已访问,count=2。下一个位置是f(2)=4。标记为已访问,count=3。下一个位置是f(4)=2*(4-N)-1。当N=3时,N=3,所以4>3。所以f(4)=2*(4-3)-1=2*1-1=1。此时,位置1已经被访问过。所以循环长度是3。因为从i=1出发,经过三步回到i=1。
所以,此时循环长度是3。因此,在代码中,循环长度的计算方式是,每次沿着变换函数走,直到回到起点,统计步数。
因此,在代码中,循环长度的计算应该这样做:
对于当前i,初始化current =i, count=0.
循环:
current = f(current)
count +=1
直到 current == i.
这时,count的值就是循环长度。
但是,这可能需要遍历整个循环,而不仅仅是未被访问的节点。例如,当i=2时,已经被访问过了,所以不需要处理。
但为了正确计算循环长度,可能需要这样处理。或者,可能必须遍历所有节点,不管是否被访问过?
或者,可能在追踪循环的时候,即使已经被访问过,还是要继续追踪?
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循环1→2→4→1。当处理i=1时,追踪整个循环,标记所有节点为已访问。这样,当处理i=2时,已经被访问过,所以跳过。这可以保证每个循环只被处理一次。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在遍历i=1到2N的过程中,对于每个未被访问过的i,追踪该循环,计算长度,并标记所有节点为已访问。这样,每个循环只被处理一次。
所以,在代码中,当处理i=1时,发现它未被访问,于是进入循环追踪:
current =i.
初始化 count=0.
然后循环:
current = f(current)
count +=1
直到 current ==i.
此时,count是循环长度。
同时,在追踪的过程中,标记每个经过的节点为已访问。
或者,必须将循环中的所有节点都标记为已访问?
是的,这样在处理其他节点时就不会重复处理。
所以,正确的循环追踪方式:
当处理i=1时,我们进入循环:
current =i.
标记current为已访问.
然后进入循环:
current =f(current)
如果current未被访问过,则标记为已访问,并继续。
直到 current回到i.
此时,循环的长度等于步数?
或者,可能需要重新组织步骤:
例如,对于给定的i:
初始化 current =i.
count=0.
重复:
current = f(current)
count +=1
直到 current ==i.
此时,count是循环长度。
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i的循环中包括其他节点,那么在处理i的时候,这些节点可能已经被处理了吗?例如,如果i=2的循环与i=1的循环相同,那么当处理i=1时,i=2被标记为已访问,那么当处理i=2时,会被跳过。
所以,在代码中,必须确保每个循环只被处理一次。因此,在追踪循环时,需要将所有在循环中的节点标记为已访问,而不仅仅是起始点。
例如,在追踪循环i=1的循环时:
current =1 →标记为已访问。
current =f(1)=2 →未访问,标记为已访问.
current =f(2)=4 →未访问,标记为已访问.
current =f(4)=1 →已访问,此时循环结束。此时,循环长度是3步?或者,循环长度是count=3?
比如,current =1 →count=0.
第一次循环:
current =f(1)=2 →count=1.
current =f(2)=4 →count=2.
current =f(4)=1 →count=3.
此时,current ==i(1),循环结束。所以count=3,循环长度是3。
所以,在代码中,循环长度计算正确。
因此,算法的大体步骤是正确的。
现在,如何用C语言实现这个算法?
例如,编写一个函数,计算给定N时的M的值。
代码的大体结构如下:
读取N.
计算 2N.
初始化 visited数组为0.
初始化 lcm =1.
对于每个i in 1..2N:
if not visited[i]:
计算该循环的长度L.
更新lcm为lcm和L的LCM.
返回 lcm.
现在,问题是如何高效地计算每个循环的长度L,以及如何实现函数f(i)?
函数f(i)的C语言实现:
int N;
int f(int i) {
if (i <= N) {
return 2 * i;
} else {
return 2 * (i - N) - 1;
}
}
但N是输入参数,所以需要在计算时将其保存为全局变量,或者在函数中传递。
例如,在代码中,当处理每个N时,需要传递当前的N的值。
或者,可以将N作为全局变量,这样函数f可以直接访问。
这可能更方便。
现在,编写计算循环长度的函数:
int get_cycle_length(int start) {
int current = start;
int length =0;
do {
current = f(current);
length ++;
} while (current != start);
return length;
}
但这样会正确吗?假设start=1,N=3:
current =1 →f(1)=2 →length=1.
current=2 →f(2)=4 →length=2.
current=4 →f(4)=1 →length=3.
循环结束,返回3。正确。
所以,该函数能正确计算循环的长度。
但是,在遍历过程中,需要将所有在循环中的节点标记为已访问。否则,当处理后续节点时,会重复处理这些节点。
例如,当处理i=1时,循环中的节点是1→2→4→1。所以在处理i=1时,需要将这三个节点标记为已访问。
所以,在代码中,当计算循环长度时,必须遍历整个循环,并标记所有节点为已访问。
因此,修改后的代码:
在遍历i的过程中,当找到一个未被访问的i,那么进入循环追踪:
current =i.
然后,在该循环中:
current =i.
循环:
标记current为已访问.
current =f(current).
直到 current ==i.
然后,循环的长度等于步数。
或者,可能需要:
int start =i;
int current = start;
int length =0;
do {
current = f(current);
length ++;
} while (current != start);
但这样会少算一步?比如,当current=start时,循环未执行。或者,假设初始current=start,循环体执行current =f(current),length++。直到current等于start时,循环结束。例如,对于start=1:
循环体执行:
current =f(1)=2 →length=1.
current=2 !=1 →继续.
current =f(2)=4 →length=2.
current=4 !=1 →继续.
current =f(4)=1 →length=3.
此时,current ==start →循环结束.
返回length=3。正确。
所以,这个函数返回正确的循环长度。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标记所有访问过的节点?
例如,在处理i=1时,需要将1,2,4标记为已访问。
所以在计算循环长度之前,必须追踪整个循环的路径,并标记每个节点为已访问。
正确的做法是:
当处理i=1时,如果未被访问过,则:
初始化 current =i.
然后,进入循环:
标记current为已访问.
current =f(current).
直到 current ==i.
在此过程中,所有经过的节点都被标记为已访问。
但是,这样处理会导致无法直接计算循环的长度。因为,我们无法知道循环的长度,除非在标记的同时统计步数。
所以,修改后的思路:在追踪循环时,同时统计步数,并标记所有节点为已访问。
例如:
当发现i未被访问过时:
初始化 current =i.
count =0.
do {
current =f(current);
count ++;
} while (current !=i);
但是,这并不能标记节点。所以,必须单独处理。
或者,使用以下方法:
当发现i未被访问时:
初始化 current =i.
然后,跟踪整个循环:
将所有节点在循环中的节点标记为已访问,并统计节点数。
例如,可以用另一个循环:
int start =i;
int current = start;
int count =0;
do {
visited[current] =1;
current =f(current);
count ++;
} while (current != start);
此时,循环的长度是count。
这样,所有在循环中的节点都被标记为已访问,并且count是循环的长度。
例如,当start=1,N=3时:
current=1 →标记为已访问,current变成2,count=1.
current=2 →标记为已访问,current变成4,count=2.
current=4 →标记为已访问,current变成1,count=3.
current=1等于start →循环结束。count=3,正确。
所以,这样的代码可以正确计算循环长度,并标记所有节点为已访问。
因此,在代码中:
for (int i =1; i <=2*N; i++){
if (!visited[i]) {
int current =i;
int count=0;
do {
visited[current] =1;
current =f(current);
count++;
} while (current !=i);
lcm = lcm * count / gcd(lcm, count);
}
}
这样,每个未被访问的节点i会触发一个循环追踪,标记所有循环中的节点,并计算循环长度。然后将该长度与当前lcm求LCM。
现在,问题是如何计算gcd和lcm。C语言标准库中没有这个函数,需要自己实现。
例如,gcd可以用欧几里得算法:
int gcd(int a, int b) {
while(b !=0) {
int temp =a%b;
a =b;
b=temp;
}
return a;
}
而lcm(a,b) = a*b / gcd(a,b). 但需要注意乘法溢出。但题目中的N的范围是小于1e5,所以2*N的范围是2e5。循环长度最多可能是O(2e5)的量级?例如,当每个循环的长度是2*N的情况。此时,当N=1e5时,循环长度可能是2e5。这样,在计算lcm时,中间结果可能会溢出int的范围。因此,需要将变量定义为long long类型。
例如,在代码中,lcm变量应该用long long类型,因为当N较大时,lcm的值可能超过int的范围。例如,当N=1e5,循环长度可能很大,所以必须使用long long。
因此,在代码中:
long long lcm =1;
然后在每次计算时,将count转换为long long:
lcm = lcm * count / gcd(lcm, count);
但需要确保gcd的参数是两个整数。因为lcm可能很大,超过int的范围。所以,最好将gcd的参数也改为long long类型。
例如:
long long gcd(long long a, long long b) {
while (b !=0) {
long long temp =a%b;
a =b;
b=temp;
}
return a;
}
这样,在计算gcd(lcm, count)时,count会被提升为long long类型,而lcm已经是long long类型。
所以,修改后的代码:
在每次处理循环时:
long long current_gcd = gcd(lcm, count);
lcm = (lcm / current_gcd) * count;
注意,这里可能需要调整顺序,先除后乘,以避免中间结果溢出。
例如,假设lcm是很大的数,那么先乘的话可能溢出,所以应该先除。
所以,正确的计算顺序是:
lcm = (lcm / current_gcd) * count;
例如,假设原lcm是a,count是b。gcd(a,b)是g.则 LCM(a,b) = a/g *b.
这样,可以避免中间结果的溢出,因为a/g可能比a小。
综上,整个算法的步骤是正确的。
现在,编写C语言代码: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ring.h>
long long gcd(long long a, long long b) {
while (b != 0) {
long long temp = a % b;
a = b;
b = temp;
}
return a;
}
int main() {
int N;
while (scanf("%d", &N) == 1) {
int size = 2 * N;
int *visited = (int *)calloc(size + 1, sizeof(int)); // positions 1..size
long long lcm = 1;
for (int i = 1; i <= size; i++) {
if (!visited[i]) {
int current = i;
int count = 0;
do {
visited[current] = 1;
if (current <= N) {
current = 2 * current;
} else {
current = 2 * (current - N) - 1;
}
count++;
} while (current != i);
long long current_gcd = gcd(lcm, count);
lcm = (lcm / current_gcd) * count;
}
}
free(visited);
printf("%lld\n", lcm);
}
return 0;
}
这样的代码是否符合要求?
测试用例:
输入1:
20
输出20。
输入1:
1
输出2.
当N=20时,假设代码返回20,这可能是正确的。比如,当N=20时,各个循环长度的LCM是20。这可能意味着每个循环的长度都是20的因数,或者有一个循环的长度是20,而其他循环的长度是它的因数。
例如,假设当N=20时,存在一个循环的长度为20,那么LCM是20。或者多个循环的长度的LCM是20。
当N=1时,代码返回2,正确。当N=2时,返回4。当N=3时,返回3。
那对于N=20的情况,如何确定其循环长度?
例如,当N=20时,假设有一个循环的长度是20。例如,某个循环的长度是20。那么,其他循环的长度可能都是20的因数,或者它们的LCM是20。例如,如果有循环长度为20和2,则LCM是20。或者,如果所有循环的长度都是20,则LCM是20.
所以,代码是否正确取决于该情况。
现在,测试一下代码。
例如,当N=20时,运行代码,输出20。这可能正确。
另一个测试用例是N=5。假设其循环长度的LCM是5?
比如,当N=5,2N=10。各个位置的循环:
例如,跟踪位置1的循环:
1→2→4→8→5→1.
循环路径:1→2→4→8→5→1。所以循环长度是5次变换?
或者,具体计算:
i=1:
current=1→2 (count=1)
current=2→4 (count=2)
current=4→8 (count=3)
current=8→2*(8-5) -1=2*3-1=5 (count=4)
current=5→2*(5) =10 (count=5?)
或者,可能我的分析有误。或者,我需要重新计算变换函数:
当N=5时,对于原位置i=8,属于后半部分。所以新的位置是2*(8-5) -1=2*3-1=5.
所以,原位置8→5.
原位置5属于前半部分(5<=5),所以新的位置是2*5=10.
原位置10属于后半部分(10>5),所以新的位置是2*(10-5)-1=2*5-1=9.
原位置9属于后半部分,新的位置是2*(9-5)-1=2*4-1=7.
原位置7属于后半部分,新的位置是2*(7-5)-1=2*2-1=3.
原位置3属于前半部分,新位置是6.
原位置6属于后半部分,新位置是2*(6-5)-1=2*1-1=1.
此时,回到i=1。所以整个循环是:
1 →2 →4 →8 →5 →10 →9 →7 →3 →6 →1.
这样,循环长度是10次变换。那么,这个循环的长度是10?那此时,整个循环的长度是10。如果这样,那么对于N=5时,可能存在多个循环,其长度的LCM是10?
或者,我的分析错误?
或者,可能当N=5时,循环的长度是10,而其他循环的长度可能更小,导致总的LCM是10?或者有其他循环?
例如,原位置1的循环长度是10,那么对于N=5来说,其M=10。但根据之前的用例,当N=20时,输出是20,可能意味着当N是某些数值时,循环长度的LCM等于N本身。所以,假设当N是某些数值时,循环的LCM等于N。例如,当N是20,循环的LCM是20。这可能意味着,当N是某些数值时,存在一个循环的长度等于N,而其他循环的长度是N的因数。
但如何确定这一点?
此时,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数学分析,以确定对于每个N,循环长度的LCM等于什么。例如,可能通过观察发现,每个循环的长度等于某个关于N的数的顺序。
例如,对于原位置i=1,每次变换后的位置是:
i →2i mod (2N+1). 或者,这样的关系是否存在?
例如,当N=1时,2N+1=3。观察原位置i=1的变换:
1 →2 →1 →2 →... 所以循环长度是2. 但 2 mod 3等于2,而2*2=4 mod3=1,所以循环长度是2.
这似乎与模运算有关。例如,当N是某个数值时,变换函数可以被看作是在模2N+1下的乘法?
例如,假设原位置i的变换函数可以表示为:
当i <=N →新的位置是 2i.
当i >N →新的位置是 2i - (2N+1).
例如,当i >N时,新的位置是 2*(i -N) -1 = 2i -2N -1 = 2i - (2N+1) +0 ?
或者,这样,可以将变换函数统一为:
新的位置等于 2i mod (2N+1) ?
例如,当N=1时,2N+1=3.
i=1 →2*1 mod3=2.
i=2 →2*2 mod3=4 mod3=1.
i=3(假设N=2的情况)的话,这可能需要重新验证。
或者,可能这种观察只适用于某些情况?
例如,当N=5,2N+1=11.
原位置i=1的变换路径:
1 →2 →4 →8 →5 →10 →9 →7 →3 →6 →1.
总共有10次变换,也就是循环长度是10.
而2i mod11的值:
2*1=2 mod11=2.
2*2=4 mod11=4.
2*4=8 mod11=8.
2*8=16 mod11=5.
2*5=10 mod11=10.
2*10=20 mod11=9.
2*9=18 mod11=7.
2*7=14 mod11=3.
2*3=6 mod11=6.
2*6=12 mod11=1.
是的,所以循环长度是10。此时,2N+1=11,而10是11-1。而2的乘法阶模11是10。所以,这循环长度等于2的阶模(2N+1)。这时,循环长度的LCM等于2的阶,也就是10。而2N+1=11,是质数。
这可能意味着,当2N+1是质数时,循环长度的LCM等于2的阶模(2N+1),也就是等于2N。例如,当2N+1是质数p,且2是p的原根,那么其阶是p-1=2N。此时,M=2N。例如,当N=1时,2N=2,而2N+1=3是质数,2的阶是2,所以M=2。当N=2时,2N+1=5,质数。2的阶是4,所以M=4。当N=3时,2N+1=7,质数。2的阶是3,所以M=3? 但2^3 mod7=8 mod7=1,所以阶是3?是的。所以当N=3时,M=3,与之前的例子一致。
当N=5时,2N+1=11,质数。2的阶是10,所以M=10。这与假设相符。
而当2N+1不是质数时,可能循环长度的LCM等于某个其他的值。例如,当N=20时,2N+1=41,质数。所以,2的阶模41是40,所以M=40? 但样例输入中的N=20输出是20。这可能意味着,我的假设错误。
哦,这里矛盾。例如,当N=20时,用户提供的样例输出是20。但如果2N+1=41是质数,那么2的阶模41是40,所以循环长度的LCM应该是40。但样例输出却是20。这说明我的之前的数学分析有误。
这说明,上述的假设可能不成立。那么,必须重新分析问题。
或者,可能我之前的观察是错误的。例如,可能变换函数不能等同于2i mod (2N+1)。或者,当2N+1不是质数时,情况不同?
或者,可能我之前的数学模型是错误的?
那必须重新审视问题。
例如,对于N=20,样例输出是20。而按照之前的模型,假设2的阶模41是20,那么此时循环长度的LCM是20。这可能成立吗?
比如,计算2^20 mod41是否等于1。
计算2^20=1,048,576 →除以41:
41*25565=1,048, 65 → 41*25565=1,048, 65? 可能我需要更准确的计算。
计算2^20 mod41:
2^1=2 mod41.
2^2=4.
2^4=16.
2^5=32.
2^10=32^2=1024 mod41.
计算41*24= 984 →1024-984=40 →40 mod41=40.
所以2^10=40 mod41= -1 mod41.
那么,2^20= (2^10)^2 = (-1)^2=1 mod41. 所以2的阶模41是20.
是的。所以,当2N+1=41(N=20)时,2的阶是20,所以循环长度的LCM是20,与样例输出一致。
这说明,当2N+1是质数时,M的值等于2模(2N+1)的阶。而这可能等于(2N+1-1)的因数。例如,当2N+1=41时,其阶是20,是40的因数。
所以,当2N+1是质数时,M的值等于2的阶模(2N+1)的值。这可能是一个规律。例如,当2N+1是质数时,M等于该阶。否则,M等于各个循环长度的LCM,这可能需要分解2N+1的质因数,并计算阶。
这表明,这个问题可能转换为:对于每个N,计算2模k的阶,其中k=2N+1,当k是质数时。否则,可能需要分解k的质因数并计算相应的阶。
但是,当k=2N+1不是质数时,问题变得复杂。例如,当N=3时,k=7,质数。此时,2的阶是3,所以 M=3。这与之前的例子相符。
这似乎说明,对于任意N,M的值等于2模k的阶,其中k=2N+1。无论k是否为质数。例如,假设N=5,k=11,质数。2的阶是10,所以 M=10。这可能正确吗?假设当N=5时,M=10。这需要验证。
例如,当N=5时,按照代码输出,M=10。那么,当洗牌10次后,所有牌回到原位。
这可能正确。
所以,如果该假设成立,那么对于任何N,M等于2模(2N+1)的阶。这将大大简化问题的解法,因为我们可以将问题转化为计算2的阶模(2N+1)的值。
这可能是一个更高效的算法,特别是当N很大时,因为不需要遍历每个位置,而是直接计算阶。
例如,当N=1e5时,2N+1=200001。需要计算2的阶模200001的值。这可能比遍历2e5个位置更高效。
但是,如何判断2N+1是否与2互质?例如,如果2N+1是偶数,那么它和2的gcd为2。例如,当N=0.5时,但题目中N是自然数,所以2N+1≥3,且为奇数。所以,2N+1是奇数,与2互质。所以,2和2N+1互质,因此,2的阶模2N+1存在。
因此,对于任何N,M的值等于2的阶模(2N+1)。这样,问题简化为对于给定的N,计算2模k=2N+1的阶。
这将大大优化算法,特别是对于大N来说。
例如,当N=20时,k=41,阶是20。当N=1时,k=3,阶是2。当N=3时,k=7,阶是3。当N=5时,k=11,阶是10.
那么,现在的问题转换为,如何计算2的阶模k=2N+1的值。
现在,如何计算阶?
阶是满足2^m ≡1 modk的最小正整数m.
要计算这个m,可以依次尝试m的除数。例如,首先将k-1分解质因数,然后测试每个除数d是否是阶。
例如,对于k=41,k-1=40=2^3 *5^1.
可能的d是40的约数:1,2,4,5,8,10,20,40.
然后,找到最小的d,使得2^d ≡1 mod41.
测试d=1:2^1=2 mod41≠1.
d=2:4≠1.
d=4:16≠1.
d=5:32≠1.
d=8:256 mod41=256-6*41=256-246=10≠1.
d=10:10^2=100 →32^2=1024 mod41=1024-24*41=1024-984=40 →40≠1.
d=20:40^2=1600 mod41=1600-39*41=1600-1599=1 →是的。所以,2^20 mod41=1. 但我们需要最小的d.所以,此时d=20就是阶。
所以,正确。
因此,计算阶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1. 计算k=2*N+1.
2. 计算φ(k)(欧拉函数)。因为k可能不是质数,所以需要使用欧拉函数。但对于质数来说,φ(k)=k-1.
3. 找到φ(k)的所有约数,并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测试,找到最小的d,使得2^d ≡1 modk.
这将给出阶的值。
所以,对于每个N,只需计算k=2*N+1,然后计算2模k的阶,即可得到M的值。
这将大大优化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特别是对于大的N来说,因为不需要遍历所有位置,而是只需要进行数学计算。
但是,这需要实现欧拉函数的计算和因数分解,这可能较为复杂。但对于给定的N的范围(N<1e5,所以k=2N+1<2e5+1),这样的计算是可以接受的。
例如,对于k up to 2e5,分解其质因数是可行的。然后,对于每个k,计算φ(k)及其所有约数,然后找到最小的d.
这可能比原来的算法更高效,特别是当k很大时。
例如,当N=1e5,k=200001,原算法需要处理2e5个位置,每个位置可能属于不同的循环,而新算法则只需要分解200001的质因数,并计算阶。
但是,分解大数的质因数可能比较耗时。例如,当k是大的合数时,分解可能需要较多时间。但对于k up to 2e5,分解质因数是可行的。
综上,现在的问题可以转化为计算2模k=2N+1的阶。这似乎与之前的观察一致,并且可以通过数学方法解决。
现在,问题变为如何编写一个高效的算法,计算2模k的阶。
这可能涉及到以下步骤:
1. 输入N,计算k=2*N+1.
2. 计算φ(k).
3. 找到φ(k)的所有质因数,并生成所有可能的约数,按升序排列.
4. 对于每个约数d of φ(k),按从小到大顺序测试,如果2^d ≡1 modk,返回最小的这样的d.
但这里有个错误,阶是φ(k)的约数,但不是所有约数都需要测试。例如,阶必须 divide φ(k)(如果k是合数,并且2和k互质的话)。根据欧拉定理,2^φ(k) ≡1 modk,所以阶一定是φ(k)的约数。因此,正确的步骤是找到φ(k)的所有约数,并测试最小的d.
所以,正确的算法步骤是:
对于给定的k=2*N+1:
a. 计算φ(k).
b. 找到φ(k)的所有约数,按升序排列.
c. 对每个约数d in sorted divisors,检查是否2^d ≡1 modk.第一个满足的d即为阶.
例如,当k=41,φ(41)=40.其约数有1,2,4,5,8,10,20,40.测试这些约数,找到第一个d使得2^d ≡1 mod41.前面计算发现d=20是第一个满足条件的,所以阶是20.
这样,当N=20时,输出20,正确.
现在,如何实现这个算法?
步骤:
1. 计算k=2*N+1.
2. 计算φ(k).
3. 计算φ(k)的质因数分解.
4. 生成φ(k)的所有约数,并排序.
5. 对这些约数从小到大进行测试,找到最小的d满足2^d ≡1 modk.
如果k是1,那么特殊情况处理。但根据题目,N是自然数,所以k=2*N+1≥3.
因此,在代码中,对于每个N:
计算k=2*N+1.
如果k=1,则处理,但题目中N≥1,所以k≥3.
现在,如何计算φ(k)?
φ(k)是欧拉函数,表示与k互质的数的个数。这需要将k分解质因数,然后应用公式:
φ(k) = k * product_{p|k} (1-1/p)
例如,k=6=2*3 →φ(6)=6*(1-1/2)(1-1/3)=2*2=2.
所以,要计算φ(k),需要先对k进行质因数分解。
质因数分解的步骤是,对于给定的k,找出所有的质因数p及其指数.
然后,应用公式计算φ(k).
例如,k=12=2^2*3^1 →φ(12)=12*(1-1/2)(1-1/3)=12*(1/2)(2/3)=4.
对于质因数分解,可以使用试除法,对于每个可能的质数p,直到sqrt(k).
这在k up to 2e5的情况下是可行的。
然后,生成φ(k)的所有约数。这需要先分解φ(k)的质因数,然后生成所有可能的约数。
例如,φ(k)=40=2^3 *5^1 →其约数包括1,2,4,5,8,10,20,40.
生成所有约数后,按升序排列,并逐个测试,找到最小的d.
现在,如何实现这些步骤?
编写C语言代码,可能需要以下函数:
1. 质因数分解函数,分解一个数n,返回其质因数及对应的指数。
2. 计算欧拉函数φ(n).
3. 生成一个数的所有约数,并按升序排列.
4. 快速幂函数,用于计算2^d modk.
这可能会比较繁琐,但对于题目中的范围来说是可行的。
例如,质因数分解的函数可以如下:
void factor(int n, int *factors, int *exponents, int *count) {
*count =0;
if (n%2 ==0) {
factors[*count] =2;
exponents[*count] =0;
while(n%2 ==0) {
exponents[*count] +=1;
n /=2;
}
(*count)++;
}
for (int i=3; i*i <=n; i +=2) {
if (n%i ==0) {
factors[*count] =i;
exponents[*count] =0;
while(n%i ==0) {
exponents[*count] +=1;
n /=i;
}
(*count)++;
}
}
if (n>1) {
factors[*count] =n;
exponents[*count] =1;
(*count)++;
}
}
然后,计算欧拉函数:
int compute_phi(int k) {
if (k ==1) return 1;
int factors[100];
int exponents[100];
int count;
factor(k, factors, exponents, &count);
int phi =1;
for (int i=0; i<count; i++) {
int p = factors[i];
int e = exponents[i];
phi *= (p-1) * pow(p, e-1); // p^e * (1-1/p) = p^(e-1) (p-1)
}
return phi;
}
注意,这里使用了pow函数,但可能需要自行实现,因为 exponents[i]可能很大?
不过,对于k up to 2e5,质因数的指数不会很大。例如,最大的指数是当k=2^17,但k=2e5的最大质因数是可能存在的。但这里使用math.h中的pow函数,或者自行实现幂函数。
但是,在C语言中,整数幂可以用循环计算:
例如,计算 p^(e-1):
int pow_int(int p, int e) {
int result =1;
for (int i=0; i<e; i++) {
result *=p;
}
return result;
}
然后,phi的计算为:
phi *= (p-1) * pow_int(p, e-1);
这样,可以避免浮点运算。
修改后的compute_phi函数:
int compute_phi(int k) {
if (k ==1) return 1;
int factors[100];
int exponents[100];
int count =0;
factor(k, factors, exponents, &count);
int phi =1;
for (int i=0; i<count; i++) {
int p = factors[i];
int e = exponents[i];
phi *= (p-1) * pow_int(p, e-1);
}
return phi;
}
其中,pow_int函数:
int pow_int(int base, int exp) {
if (exp ==0) return1;
int result=1;
for (int i=0; i<exp; i++) {
result *= base;
}
return result;
}
现在,生成φ(k)的约数。这需要先对φ(k)进行质因数分解,然后生成所有可能的约数。
例如,φ(k)=40的质因数分解是2^3 *5^1。生成所有约数:
从每个质因数的指数0到最大指数,生成所有组合。
例如,对于2^3:
指数可以是0,1,2,3.
对于5^1:
指数可以是0,1.
所以,总共有4*2=8个约数。
生成这些约数并排序。
在C语言中,这可以通过递归或迭代实现。
例如,编写一个函数,生成所有约数:
void generate_divisors(int *prime_factors, int *exponents, int count, int current_index, int current_divisor, int *divisors, int *divisor_count) {
if (current_index == count) {
divisors[(*divisor_count)++] = current_divisor;
return;
}
int p = prime_factors[current_index];
int max_exp = exponents[current_index];
for (int e=0; e<=max_exp; e++) {
generate_divisors(prime_factors, exponents, count, current_index+1, current_divisor * pow_int(p, e), divisors, divisor_count);
}
}
然后,对生成的约数进行排序。
例如,对于φ(k)的质因数分解,先生成所有约数,存储在一个数组中,然后使用qsort进行排序。
现在,将这些步骤整合到代码中:
对于给定的k:
1. 计算phi = compute_phi(k).
2. 分解phi的质因数,得到其质因数和指数.
3. 生成所有约数,并排序.
4. 对每个约数d,测试是否2^d ≡1 modk.找到最小的这样的d.
现在,编写代码:
这似乎比原来的算法更复杂。特别是对于大k来说,分解phi的质因数和生成所有约数可能比较耗时。例如,当phi很大时,其约数的数量可能很大。
因此,对于大N来说,可能原算法(遍历每个位置)可能更简单,而新的算法可能并不高效。
回到问题,用户希望用C语言的最简便方法编写。因此,原算法可能更简单,虽然时间复杂度是O(N),但对于N up to 1e5来说,是可行的。因为 1e5的循环次数在现代计算机上大约在毫秒级别。
因此,原算法可能更简单,代码也更易编写。例如,原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O(N) per test case,对于N up to 1e5来说,是可行的。
因此,回到最初的代码,可能会更简单。
例如,对于输入N=20,原代码输出20。而根据原算法,当N=20时,各个循环长度的LCM是20. 这可以通过原代码正确计算。
因此,原代码是正确的。
现在,回到用户提供的用例子输入:
用例输入1:
20
1
用例输出1:
20
2
当N=20时,原代码返回20。当N=1时,返回2。这正确。
因此,原代码是正确的。
综上,正确的C语言代码如下:
该代码使用原算法,遍历每个位置,计算循环长度,并求它们的LCM。对于每个N,时间复杂度是O(N),空间复杂度是O(N).
因此,最终的答案是使用该代码。</think>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确定在经过多少次洗牌后,牌的排列会恢复到初始顺序。通过分析每个牌的位置变换规律,我们可以找到每个牌的循环周期,然后计算这些周期的最小公倍数(LCM)作为结果。
### 方法思路
1. **问题分析**:每次洗牌会将牌分成两部分并交错合并。我们需要找到每个牌的位置变换规律,确定其循环周期。
2. **循环周期计算**:对于每个位置,追踪其洗牌后的位置变化,直到回到起始位置,统计循环长度。
3. **最小公倍数计算**:所有循环长度的最小公倍数即为所求结果。
### 解决代码
```c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long long gcd(long long a, long long b) {
while (b != 0) {
long long temp = a % b;
a = b;
b = temp;
}
return a;
}
int main() {
int N;
while (scanf("%d", &N) == 1) {
int size = 2 * N;
int *visited = (int *)calloc(size + 1, sizeof(int)); // 使用动态内存分配以适应大N
long long lcm = 1;
for (int i = 1; i <= size; i++) {
if (!visited[i]) {
int current = i;
int count = 0;
do {
visited[current] = 1;
if (current <= N) {
current = 2 * current;
} else {
current = 2 * (current - N) - 1;
}
count++;
} while (current != i);
long long current_gcd = gcd(lcm, count);
lcm = (lcm / current_gcd) * count;
}
}
free(visited);
printf("%lld\n", lcm);
}
return 0;
}
```
### 代码解释
1. **gcd函数**:计算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用于计算最小公倍数。
2. **主函数**:
- 读取输入N。
- 动态分配内存用于标记已访问的位置。
- 遍历每个位置,若未访问过,追踪其循环周期。
- 计算每个循环周期的长度,并更新最小公倍数。
- 释放内存并输出结果。
该方法通过遍历每个位置并追踪其循环路径,确保每个位置只处理一次,时间复杂度为O(N),适用于N较大的情况。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