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定义数据集类 class MolecularDataset(Dataset): def __init__(self, csv_path: str, tokenizer: AutoTokenizer, max_seq_len: int = 512): self.df = pd.read_csv(csv_path) self.tokenizer = tokenizer self.max_seq_len = max_seq_len # 预处理质谱数据 spectra_data = preprocess_spectra(self.df) self.spec_encoded = encode_spectra(spectra_data, P, dimn) def __len__(self): return len(self.df) def __getitem__(self, idx) -> dict: # 分子式向量 formula = self.df.iloc[idx]['Molecular Formula'] formula_vec = formula_to_dense(formula) # 质谱矩阵 spec_matrix = self.spec_encoded[idx] # SELFIES编码 selfies_str = self.df.iloc[idx]['SELFIES'] encoding = self.tokenizer( selfies_str, add_special_tokens=True, padding='max_length', truncation=True, return_attention_mask=True, max_length=self.max_seq_len, return_tensors='pt' ) return { 'formula_vec': formula_vec, 'spec_matrix': spec_matrix, 'input_ids': encoding['input_ids'].squeeze(0), 'attention_mask': encoding['attention_mask'].squeeze(0) }我要进行的任务是大模型的监督微调,输入是formula_vec和spec_matrix,输入到添加的encoder作为初始状态生成selfies字符串,这个时候需要input_ids吗,那label又不用设立吗
时间: 2025-07-24 07:19:54 AIGC 浏览: 28
<think>我们正在构建一个用于分子式生成的自定义数据集类。根据你的描述,任务是大模型的监督微调,输入是formula_vec和spec_matrix,它们将被输入到添加的encoder中,然后生成SELFIES字符串。
在监督微调中,我们通常需要输入和对应的标签(目标输出)。在序列生成任务中,输入是条件信息(这里是formula_vec和spec_matrix),输出是SELFIES字符串。因此,在训练时,我们需要将SELFIES字符串作为目标(即标签)。
在数据集中,我们通过tokenizer对SELFIES字符串进行编码,得到input_ids和attention_mask。在训练时,我们通常将input_ids作为输入,并希望模型能够预测下一个token。因此,标签(label)应该是input_ids向右移动一位(即下一个token),并且通常我们会将最后一个token的标签忽略(或者用padding token的ignore_index来屏蔽)。
但是,在标准的自回归语言模型训练中,我们通常将同一个序列同时作为输入和输出,只是输出向右移动一位。因此,在数据集中,我们返回的'input_ids'可以作为输入,而标签则是将同一个'input_ids'序列向右移动一位,并设置最后一个token的标签为忽略(或者使用一个特殊的损失忽略索引)。
然而,在你的描述中,你提到输入是formula_vec和spec_matrix,它们通过一个encoder处理,然后作为初始状态来生成SELFIES字符串。这意味着模型的结构可能是encoder-decoder(类似于T5)或者只有decoder但带有条件encoder(类似于一些条件生成模型)。在训练时,decoder部分需要输入SELFIES序列(作为输入)并预测下一个token(作为标签)。
因此,在数据集中,我们仍然需要提供SELFIES的tokenized序列(即input_ids)作为decoder的输入,同时提供formula_vec和spec_matrix作为encoder的输入。标签则是SELFIES序列的偏移版本。
但是,请注意:在标准的transformers库中,对于encoder-decoder模型(如T5),我们只需要提供`decoder_input_ids`和`labels`。实际上,`labels`就是偏移后的`decoder_input_ids`(即第一个token是<SOS>,而标签的第一个token是SELFIES序列的第一个token)。不过,在训练时,transformers库会自动将`labels`的右侧移动一位来构建decoder输入(即`decoder_input_ids`),并计算损失。具体来说,模型在训练时,会使用`labels`作为decoder的输入(通过向右移动,并在前面加上一个起始token)?实际上,这取决于模型的具体实现。
为了简化,通常我们直接提供`input_ids`(对于encoder)和`labels`(对于decoder)。在自定义数据集时,我们可以这样处理:
1. 对于encoder的输入:formula_vec和spec_matrix(可能通过一个自定义的encoder网络)。
2. 对于decoder的输入:我们需要提供SELFIES的tokenized序列,但是作为标签,我们使用同一个序列,但是要设置起始和结束标记,并注意在计算损失时忽略padding部分。
然而,在你的代码中,目前只返回了'input_ids'和'attention_mask',这通常用于decoder的输入(在只有decoder的模型中)或者用于encoder(在encoder-decoder模型中,但这里显然不是)。但是,根据你的任务描述,你有一个encoder(处理formula_vec和spec_matrix)和一个decoder(生成SELFIES)。因此,我们需要在数据集中提供用于decoder的输入和标签。
在transformers库中,对于encoder-decoder模型,我们通常提供:
- encoder_inputs: 这里就是formula_vec和spec_matrix(可能需要合并或分别处理)
- decoder_input_ids: SELFIES序列(包含起始标记,但不包含结束标记?或者包含完整序列?)
- labels: 与decoder_input_ids相同长度的序列,但是向右移动一位(即下一个token),并且通常将第一个token设置为起始标记,最后一个token之后是结束标记,但注意在labels中,结束标记之后的位置应该被忽略(用-100表示)。
但实际上,在训练时,transformers的模型(如T5)会自己处理:我们只需要提供`labels`,而`decoder_input_ids`可以由模型内部通过将`labels`向右移动并添加起始标记来生成。
因此,常见的做法是:我们只提供`labels`,而不提供`decoder_input_ids`,模型内部会自动构造。但是,这取决于你使用的模型。如果你使用的是标准的Seq2Seq模型,那么你只需要在数据集中返回`labels`(即目标序列的token ids,并且用-100来屏蔽不需要计算损失的位置)。
但是,你的模型结构可能是自定义的,因此我们需要明确:
假设你使用的是transformers库的EncoderDecoderModel或者AutoModelForSeq2SeqLM,那么你在训练时只需要提供:
- input_ids: 对于encoder,这里可能不适用,因为你的encoder输入是formula_vec和spec_matrix,而不是文本。所以你可能需要自定义encoder,因此这个input_ids可能不会被使用。
- 你的自定义encoder输入:formula_vec和spec_matrix。
- labels: 目标序列(SELFIES的token ids),并且将padding部分设置为-100(以便损失函数忽略)。
因此,在数据集中,我们应该返回:
- formula_vec: 分子式的向量表示
- spec_matrix: 质谱矩阵
- labels: 目标序列(即SELFIES的token ids),但是注意,在计算损失时,我们需要忽略padding部分。所以,我们将padding部分的标签设置为-100。
然而,在当前的tokenizer调用中,我们返回的是'input_ids'和'attention_mask',其中'input_ids'就是SELFIES的tokenized序列(包括特殊标记,如[CLS]或<EOS>等,具体取决于tokenizer)。但是,在生成任务中,这个'input_ids'实际上就是我们的目标序列(即labels)。所以,我们可以将'input_ids'作为labels返回,但是需要将padding部分的标签设置为-100。
修改建议:
在__getitem__方法中,我们不再返回'input_ids'和'attention_mask'作为输入(因为decoder的输入将由模型内部构建),而是返回:
- formula_vec 和 spec_matrix 作为encoder的输入
- labels: 将当前编码得到的input_ids复制,但是将padding部分的标签设置为-100(注意:tokenizer在padding时默认使用0作为pad token,但具体取决于tokenizer)
具体步骤:
1. 使用tokenizer对SELFIES字符串进行编码,得到input_ids和attention_mask。
2. 将input_ids作为labels,但是将attention_mask为0的位置(即padding位置)的标签设置为-100(因为损失函数会忽略这些位置)。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修改:
在返回的字典中,将'input_ids'去掉,改为返回'labels',这个'labels'是根据input_ids修改得到的。
但是,注意:在decoder中,通常需要知道序列的起始(如<bos>)和结束(<eos>),这些在tokenizer中已经添加。所以,我们直接使用tokenizer编码的结果,然后将其作为labels,并修改padding部分。
修改后的__getitem__可能如下:
```python
def __getitem__(self, idx) -> dict:
# 分子式向量
formula = self.df.iloc[idx]['Molecular Formula']
formula_vec = formula_to_dense(formula)
# 质谱矩阵
spec_matrix = self.spec_encoded[idx]
# SELFIES编码
selfies_str = self.df.iloc[idx]['SELFIES']
encoding = self.tokenizer(
selfies_str,
add_special_tokens=True,
padding='max_length',
truncation=True,
return_attention_mask=True,
max_length=self.max_seq_len,
return_tensors='pt'
)
input_ids = encoding['input_ids'].squeeze(0)
attention_mask = encoding['attention_mask'].squeeze(0)
# 创建labels,将padding部分的token id设置为-100(忽略索引)
labels = input_ids.clone()
# 将attention_mask为0的位置(即padding位置)的标签设置为-100
labels[labels == self.tokenizer.pad_token_id] = -100 # 注意:这里我们通常将pad token的标签设为-100,但前提是pad_token_id已经被正确设置
# 但是,上面的做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padding部分在input_ids中已经是pad_token_id,但我们需要根据attention_mask来设置?或者直接根据pad_token_id设置?
# 更常见的做法是:我们直接根据pad_token_id来设置,但注意,有些tokenizer可能没有设置pad_token_id,或者使用其他方式。
# 另一种做法:使用attention_mask,将attention_mask为0的位置设为-100
# 这里我们使用attention_mask来设置
labels = input_ids.clone()
labels[attention_mask == 0] = -100
# 注意:有些模型要求起始标记(如<bos>)在labels中应该保留,但不需要预测,所以通常将第一个token(即<bos>)的标签设为-100?实际上,不需要。
# 在标准的语言模型中,我们预测的是下一个token,所以对于序列中的每个位置i,我们使用位置i之前的token来预测位置i的token。
# 因此,整个序列的标签就是原始序列向右移动一位(即最后一个token被忽略,而第一个token的标签是序列的第二个token)。但是,在transformers库中,如果你提供labels,模型内部会处理位移。
# 所以,我们这里直接返回整个序列作为labels(包括起始和结束标记),并将padding部分设为-100。
return {
'formula_vec': formula_vec,
'spec_matrix': spec_matrix,
'labels': labels, # 注意:这里我们返回的是labels,而不是input_ids
# 注意:我们可能不需要返回attention_mask,因为模型在计算decoder的损失时已经不需要attention_mask(因为labels中已经用-100屏蔽了padding部分)
# 但是,如果你的decoder在训练时需要attention_mask(例如,用于防止关注到padding部分),那么你可能还需要返回decoder的attention_mask。
# 然而,在标准的transformers的Seq2Seq模型中,训练时使用的是labels,而decoder的attention_mask可以由labels不等于-100的位置来生成(或者由传入的attention_mask生成)。所以,为了安全,我们可以返回decoder_attention_mask。
'decoder_attention_mask': attention_mask
}
```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你的模型结构是怎样的?如果是一个自定义的encoder-decoder模型,那么你可能需要分别提供encoder的输入(formula_vec和spec_matrix)和decoder的输入(这里我们提供了labels,但实际上模型在训练时会自己构建decoder_input_ids,即去掉最后一个token,并在前面加上起始标记?)。但是,在transformers库中,我们通常只提供`labels`,模型内部会处理。
因此,为了与transformers库的Seq2Seq训练保持一致,我们只返回:
- 自定义的encoder输入:formula_vec和spec_matrix
- labels:处理后的目标序列(padding部分用-100填充)
然后,在模型的前向传播中,我们需要:
- 将formula_vec和spec_matrix输入到自定义的encoder中,得到encoder的输出(隐藏状态)。
- 将encoder的输出传递给decoder,并使用labels计算损失。
在transformers库中,如果你使用EncoderDecoderModel,那么你可以这样调用:
outputs = model(input_ids=None, inputs_embeds=encoder_inputs, labels=labels, ...)
但是,由于你的encoder输入不是文本,所以你可能需要自定义一个encoder,然后使用transformers的decoder(如GPT2LMHeadModel)来构建一个自定义的模型。
因此,在数据集中,我们返回的字典中应该包含:
- 'formula_vec' 和 'spec_matrix':作为encoder的输入
- 'labels':用于计算损失的目标序列(已经处理了padding部分)
另外,注意:在训练时,decoder需要知道输入序列的长度(即非padding部分),但是我们在labels中已经用-100屏蔽了padding部分,所以模型在计算损失时会自动忽略。同时,decoder的注意力掩码(decoder_attention_mask)可以告诉模型哪些位置是padding,以避免在自注意力中关注到这些位置。因此,我们可能还需要返回'decoder_attention_mask',它是我们之前得到的attention_mask(值为1和0)。
所以,最终返回的字典包含四个键:'formula_vec', 'spec_matrix', 'labels', 'decoder_attention_mask'
但是,请注意:在标准的transformers的Seq2Seq模型中,我们通常不返回'decoder_attention_mask',因为模型可以根据labels自动生成(即labels不等于-100的位置)。但是,为了清晰和避免混淆,我们可以返回。
因此,修改后的__getitem__如下:
```python
def __getitem__(self, idx) -> dict:
formula = self.df.iloc[idx]['Molecular Formula']
formula_vec = formula_to_dense(formula)
spec_matrix = self.spec_encoded[idx]
selfies_str = self.df.iloc[idx]['SELFIES']
encoding = self.tokenizer(
selfies_str,
add_special_tokens=True,
padding='max_length',
truncation=True,
return_attention_mask=True,
max_length=self.max_seq_len,
return_tensors='pt'
)
input_ids = encoding['input_ids'].squeeze(0)
attention_mask = encoding['attention_mask'].squeeze(0)
# 创建labels:将padding部分的token id设置为-100
labels = input_ids.clone()
# 使用attention_mask来设置padding部分为-100
labels[attention_mask == 0] = -100
return {
'formula_vec': formula_vec,
'spec_matrix': spec_matrix,
'labels': labels,
'decoder_attention_mask': attention_mask
}
```
注意:这里我们假设formula_vec和spec_matrix已经是处理好的张量,可以直接输入到模型中的encoder部分。
另外,在训练时,我们可能会将这些数据组合成一个批次。因此,你需要确保在数据加载器中使用自定义的collate函数,或者确保这些返回的值可以直接被批次化(即它们都是张量,并且形状一致)。
总结:在监督微调中,我们需要标签(labels)来训练模型。在序列生成任务中,标签就是目标序列(这里就是SELFIES字符串的token序列),但是需要将padding部分设置为忽略索引(-100)。
现在,你的数据集类将返回formula_vec、spec_matrix作为条件输入,labels和decoder_attention_mask用于decoder的训练。
注意:在模型的前向传播中,你需要将formula_vec和spec_matrix输入到自定义的encoder中,然后将encoder的输出作为decoder的hidden_states输入(在transformers库中,这通常通过`encoder_outputs`参数传递)。具体的模型实现需要根据你选择的框架来定。
最后,关于你最初的问题:需要input_ids吗?在decoder的输入中,我们不需要显式地提供decoder_input_ids,因为模型在训练时会根据labels自动构建(将labels向右移动,并在前面加上一个起始标记)。所以,在数据集中,我们不需要返回decoder_input_ids,只需要返回labels。
但是,如果你的模型不是使用transformers库的标准模型,而是自己实现的,那么你可能需要自己构建decoder_input_ids(即去掉labels的最后一个token,并在前面加上起始标记)。不过,transformers库的模型会自动处理,所以如果你使用标准模型,就不需要。
因此,我建议使用上述修改后的数据集类。
注意:在测试时,我们不需要labels,所以你可能需要创建一个不同的测试数据集类,或者通过设置一个标志来控制是否返回labels。
由于你只问了数据集类,所以以上是针对你的MolecularDataset类的修改。
另外,请注意preprocess_spectra和encode_spectra函数,以及formula_to_dense函数,这些函数需要你自行实现,因为它们没有在代码中给出。
现在,我们按照要求,给出修改后的完整代码(假设你已经实现了这些函数):</think># 分子式生成任务的数据集类设计
在你的分子式生成任务中,输入是分子式向量(`formula_vec`)和质谱矩阵(`spec_matrix`),目标是生成SELFIES字符串。在监督微调任务中,你需要提供输入特征和对应的标签。以下是修改后的数据集类实现:
```python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torch
from torch.utils.data import Dataset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AutoTokenizer
class MolecularDataset(Dataset):
def __init__(self, csv_path: str, tokenizer: AutoTokenizer, max_seq_len: int = 512):
"""
初始化分子数据集
参数:
csv_path: CSV文件路径
tokenizer: 用于SELFIES编码的分词器
max_seq_len: 最大序列长度
"""
self.df = pd.read_csv(csv_path)
self.tokenizer = tokenizer
self.max_seq_len = max_seq_len
self.pad_token_id = tokenizer.pad_token_id
# 预处理质谱数据 (假设这些函数已实现)
spectra_data = preprocess_spectra(self.df)
self.spec_encoded = encode_spectra(spectra_data, P, dimn)
def __len__(self):
return len(self.df)
def __getitem__(self, idx) -> dict:
# 分子式向量
formula = self.df.iloc[idx]['Molecular Formula']
formula_vec = formula_to_dense(formula) # 假设已实现
# 质谱矩阵
spec_matrix = self.spec_encoded[idx]
# SELFIES编码
selfies_str = self.df.iloc[idx]['SELFIES']
encoding = self.tokenizer(
selfies_str,
add_special_tokens=True,
padding='max_length',
truncation=True,
max_length=self.max_seq_len,
return_tensors='pt'
)
input_ids = encoding['input_ids'].squeeze(0)
attention_mask = encoding['attention_mask'].squeeze(0)
# 创建标签 - 将输入向右移动一位
labels = input_ids.clone()
# 将padding部分的标签设为-100(损失函数会忽略)
labels[labels == self.pad_token_id] = -100
return {
'formula_vec': formula_vec, # 分子式特征向量
'spec_matrix': spec_matrix, # 质谱特征矩阵
'input_ids': input_ids, # 用于decoder输入的token IDs
'attention_mask': attention_mask, # 注意力掩码
'labels': labels # 训练标签(右移后的token IDs)
}
```
## 关键设计解释
### 1. 是否需要input_ids?
**需要**。在decoder-only架构中:
- `input_ids`作为decoder的输入序列
- 模型会根据输入序列和encoder状态生成下一个token
- 在训练时,模型接收当前token预测下一个token
### 2. 标签(label)如何设置?
- **标签是输入序列向右移动一位**(shifted right)
- 将padding部分的标签设为`-100`(PyTorch的CrossEntropyLoss会忽略这些位置)
- 这样模型学习的是给定前t个token,预测第t+1个token
### 3. 模型训练流程
```mermaid
graph LR
A[formula_vec] --> B[Encoder]
C[spec_matrix] --> B
B --> D[Encoder输出状态]
D --> E[Decoder]
F[input_ids] --> E
E --> G[预测labels]
```
### 4. 数据处理流程
1. 从CSV加载分子数据
2. 提取分子式并转换为特征向量
3. 预处理质谱数据并编码为矩阵
4. 将SELFIES字符串分词为token IDs
5. 创建右移的标签序列
6. 返回包含所有特征的字典
## 模型训练示例代码
```python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AutoModelForCausalLM, Trainer, TrainingArguments
# 初始化模型 (使用GPT-2架构示例)
model = AutoModelForCausalLM.from_pretrained("gpt2")
# 修改输入层以接受额外的encoder输入
model.resize_token_embeddings(len(tokenizer)) # 调整token嵌入大小
# 自定义前向传播
def custom_forward(formula_vec, spec_matrix, input_ids, attention_mask, labels):
# 1. 将分子特征输入encoder (需自定义encoder网络)
encoder_output = my_custom_encoder(formula_vec, spec_matrix)
# 2. 将encoder输出与decoder输入结合
# (这里需要根据模型架构设计融合方式)
combined_input = combine_features(encoder_output, input_ids)
# 3. 通过decoder生成预测
outputs = model.decoder(
inputs_embeds=combined_input,
attention_mask=attention_mask,
labels=labels
)
return outputs
# 训练参数
training_args = TrainingArguments(
output_dir='./results',
num_train_epochs=3,
per_device_train_batch_size=4,
logging_dir='./logs',
)
# 创建Trainer
trainer = Trainer(
model=model,
args=training_args,
train_dataset=dataset,
compute_metrics=None
)
# 开始训练
trainer.train()
```
## 关键注意事项
1. **Encoder设计**:需要自定义网络处理`formula_vec`和`spec_matrix`
2. **特征融合**:需要设计如何将encoder输出与decoder输入结合
3. **损失计算**:使用交叉熵损失,忽略标签为-100的位置
4. **推理模式**:生成时使用encoder输出作为初始状态,从<bos>开始自回归生成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