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件夹 、删除文件夹 、打开文件夹 、创建文件 、 删除文件 、读取文件、 写入文件、返回上一层 、 查看磁盘空间这些操作在linux中的操作指令是什么
时间: 2023-07-10 19:07:56 AIGC 浏览: 159
以下是Linux中与这些操作相关的常用指令:
- 创建文件夹:mkdir
- 删除文件夹:rmdir或rm -r
- 打开文件夹:cd
- 创建文件:touch或vi
- 删除文件:rm
- 读取文件:cat或less
- 写入文件:echo或vi
- 返回上一层:cd ..
- 查看磁盘空间:df或du
具体使用方法可通过man指令查看帮助文档,例如:man mkdir。
相关问题
Stm32h743写mmc128G存储,用fatfs写文件,用的exfat格式 ,每次以8192字节写入,连续间隔50ms写一次,每个文件最大250M字节左右,然后创建新文件继续写入,压力测试,突然速度降低,发现fatfs创建的文件夹已经有有10个1G大小的文件,有什么可能导致写入速率突然降低
<think>我们正在分析一个具体问题:在STM32H743平台上使用FATFS文件系统(exFAT格式)写入MMC存储卡时,当文件大小达到约1GB后,写入速度突然降低。具体参数:每次写入8192字节,间隔50ms,文件总大小1GB。首先,我们需要考虑可能的原因。FATFS文件系统在写入大文件时速度降低可能有多种原因,包括:1.文件系统碎片:随着文件变大,文件系统可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寻找连续的块来写入数据。2.缓存机制:FATFS的缓存策略可能不足以处理大文件,导致频繁的元数据更新(如FAT表)。3.存储介质特性:MMC卡在连续写入大文件时,可能会因为内部垃圾回收、磨损均衡等操作导致速度下降。4.文件系统格式:exFAT虽然支持大文件,但在FATFS中的实现可能在大文件处理上有瓶颈。5.驱动程序问题:底层MMC驱动程序的效率可能影响写入速度。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写入速率降低发生在文件大小达到1GB左右,这提示可能与文件系统的某些结构变化有关。在exFAT文件系统中,文件大小超过某个阈值时,文件分配方式可能发生变化(比如从簇链到扩展的簇链),或者FAT表更新频率增加。另外,我们注意到每次写入8192字节(8KB),间隔50ms(即每秒20次写入,写入速率为8KB*20=160KB/s)。在初始阶段,这个速率可能是稳定的,但当文件变大后,速率下降。下面我们逐步分析可能的原因:1.**文件系统碎片**:虽然exFAT文件系统对碎片不敏感,但如果存储卡上已经存在多个文件,那么新的大文件可能无法分配到连续的簇,导致写入速度变慢。但用户这里应该是新卡只写入一个文件,所以碎片可能性较低。2.**FATFS缓存机制**:FATFS在写入文件时,每次写入都需要更新文件分配表和目录项。当文件很大时,文件分配表(FAT)可能变得很大,每次更新需要更多时间。FATFS默认使用一个扇区大小的缓存(通常512字节或4K),对于大文件,FAT表可能跨越多个扇区,导致需要多次读取和写入FAT扇区,从而降低速度。3.**存储介质特性**:MMC卡在连续写入时,内部管理机制(如垃圾回收)可能会在后台运行,占用带宽。尤其是在写入大量数据后,可用块减少,垃圾回收活动增加,导致写入延迟增加。4.**exFAT文件系统结构**:exFAT使用位图来管理空闲簇,当文件增长时,需要不断更新位图。在文件增长过程中,位图的位置可能远离当前写入位置,导致寻址时间增加。另外,当文件大小超过某个阈值(比如1GB)时,位图的大小也会增加,更新位图需要更多时间。5.**驱动程序问题**:检查底层MMC驱动是否在写入大文件时出现超时或错误重试。另外,确保使用了DMA传输,并且中断处理高效。针对以上可能,我们可以进行如下排查:-检查FATFS的配置:确保FATFS配置了较大的缓存(例如多个扇区的缓存),特别是对于FAT表和目录项。可以通过修改`FF_MAX_SS`(扇区大小)和`FF_USE_EXFAT`的配置,以及使用`f_expand`函数预分配连续空间来避免碎片。-监控MMC卡的响应时间:在写入过程中,检查底层读写函数的执行时间,判断是否由于MMC卡响应变慢导致。-尝试使用不同的文件系统(如FAT32)进行测试,看是否同样出现速度下降。注意FAT32不支持4GB以上文件,但我们可以测试写入多个小文件直到总大小1GB以上。-检查是否启用了写入缓存(`FF_FS_TINY`选项)。如果启用,FATFS会延迟写入FAT表和目录项,直到缓存满或同步。这可以提高性能,但在大文件写入时,如果缓存不足,仍然会导致频繁的元数据更新。具体到用户的情况,文件大小达到1GB后速度下降,这很可能是由于exFAT文件系统的元数据更新开销增大。在exFAT中,文件大小超过4GB(或更小,取决于簇大小)时,文件分配表会变得很大。但用户的情况是1GB,所以我们需要考虑簇大小的影响。簇大小(分配单元大小)是文件系统格式化的参数。如果簇大小设置较小(比如128KB),那么1GB的文件将占用8192个簇。exFAT的FAT表(实际上是簇位图)每个簇用1位表示,因此1GB的文件需要8192位(即1024字节)的位图。这个位图通常存储在一个固定的扇区,每次分配簇都需要更新这个位图。随着文件变大,分配新簇时需要扫描位图以寻找空闲簇,扫描的范围会变大,导致时间增加。然而,FATFS在实现exFAT时,采用了一种优化:它缓存了最近找到的空闲簇位置(在`fs->freeclust`中记录)。但是,当文件很大时,空闲簇可能分散,导致查找空闲簇的时间增加。另外,在写入过程中,当文件大小跨越某个边界(比如1GB)时,可能需要扩展文件分配结构(如位图文件本身需要扩展),这会导致额外的写入操作。建议用户进行以下操作:1.检查格式化时使用的簇大小。建议使用较大的簇大小(如128KB或256KB),以减少簇的数量,从而减少位图的大小和更新开销。2.在代码中预分配文件空间:使用`f_expand`函数预分配连续的磁盘空间,这样在写入时就不需要动态分配簇,减少元数据更新。3.增加FATFS的缓存大小:修改`ffconf.h`中的配置,例如增大`FF_MEM_CACHE`(用于缓存扇区)的大小,使其能够缓存更多的FAT扇区和目录项。4.确保使用最新的FatFs版本,因为新版本可能对性能有优化。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测量不同阶段的写入时间(例如每写入100MB记录一次时间)来观察速度下降的具体位置,从而帮助定位问题。最后,我们还要考虑硬件因素:MMC卡本身的速度等级。如果使用Class10的卡,其最低连续写入速度为10MB/s,而用户当前写入速度只有160KB/s,远低于标称值。因此,速度降低也可能是由于MMC卡进入低速模式(比如因为过热或长时间写入导致性能下降)。可以尝试更换高速卡(如UHS-I)进行测试。总结可能的原因:-exFAT文件系统的元数据(簇位图)更新开销随着文件变大而增加。-FATFS的缓存不足,导致频繁的元数据写入操作。-MMC卡本身在写入大量数据后性能下降。针对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优化FATFS配置,增加缓存大小。2.预分配文件空间。3.使用更大的簇大小重新格式化存储卡。4.升级MMC卡到更高性能的型号。下面我们将生成相关问题,以帮助用户进一步排查。</think>### STM32H743 FATFS exFAT MMC写入速度降低分析
在STM32H743平台上使用FATFS文件系统(exFAT格式)向128GB MMC卡写入数据时,当文件大小达到约1GB后写入速度突然下降,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
#### 1. **文件系统元数据更新开销增大**
- **FAT表更新瓶颈**:exFAT使用簇位图管理空间分配。当文件超过1GB时:
- 簇位图大小随容量线性增长(128GB卡需16MB位图)
- 每次分配新簇需扫描更大范围的位图
- 位图更新频率增加(特别是跨越1GB边界时)
- **目录项扩展**:exFAT在文件超过4GB时会创建辅助目录项,增加元数据操作[^1]
#### 2. **存储介质特性限制**
```c
// MMC卡物理结构影响示例
if(file_size > 1GB) {
// MLC NAND特性开始显现
write_speed *= 0.3; // 实际速度可能下降60-70%
}
```
- **NAND类型转换**:128GB MMC通常使用QLC/MLC NAND:
- SLC缓存耗尽(约1GB后)
- 直接写入QLC/MLC时速度下降3-5倍
- **磨损均衡操作**:大文件写入触发FTL垃圾回收机制
#### 3. **FATFS缓冲区配置问题**
- **默认配置不足**:
```c
#define FF_MAX_SS 512 // 默认扇区大小
#define FF_USE_EXFAT 1 // 启用exFAT
```
- 建议优化:
```c
#define FF_MAX_SS 4096 // 匹配MMC物理扇区
#define FF_BUF_SIZE 32768 // 增大文件缓冲区
#define FF_FS_EXFAT 2 // 强制exFAT分配缓存
```
#### 4. **底层驱动性能瓶颈**
- **SDMMC时钟配置**:
- 检查 `HAL_SD_ConfigWideBusOperation()` 是否启用4线模式
- 确认SDMMC时钟 ≥ 50MHz(STM32H743最高支持100MHz)
- **DMA传输效率**:
```c
hsd.Init.ClockDiv = 2; // 分频系数
hsd.Init.BusWide = SDMMC_BUS_WIDE_4B;
hsd.Init.HardwareFlowControl = SDMMC_HARDWARE_FLOW_CONTROL_ENABLE;
```
#### 5. **文件碎片化影响**
- **exFAT空间分配策略**:
- 小文件使用连续分配
- 大文件转为链式分配
- 超过1GB后寻道时间增加
- 解决方案:
```c
FRESULT f_expand (FIL* fp, FSIZE_t sz, BYTE opt);
// 预分配连续空间
```
### 优化建议
1. **硬件层**:
- 更换高速UHS-I MMC卡(V30等级以上)
- 验证PCB信号完整性(≥50MHz需阻抗匹配)
2. **驱动层**:
- 启用SDMMC DMA双缓冲模式
- 使用`__HAL_SD_ENABLE_IT(&hsd, SDMMC_IT_DCRCFAIL)` 优化中断
3. **文件系统层**:
- 格式化时增大簇大小(推荐128KB)
- 启用延迟分配策略:
```c
#define FF_USE_FASTSEEK 1
#define FF_USE_EXPAND 1
```
4. **应用层**:
- 分批写入后调用`f_sync()`减少元数据更新
- 采用环形缓冲区解耦采集与存储线程
> **性能验证方法**:在速度下降点插入调试代码:
> ```c
> DWORD last_clust = fp->obj.sclust; // 跟踪簇分配变化
> if(file_size > 1024*1024*1000) {
> debug_log("Cross 1GB: clust=%lu", last_clust);
> }
> ```
fatfs 创建文件夹 文件系统就损坏了
<think>嗯,用户遇到了在FatFS中创建目录后导致文件系统损坏的问题。我需要先分析可能的原因,然后给出修复方法。首先,根据引用中的信息,FatFS的写操作如果被意外中断,比如断电,可能会导致FAT结构损坏[^1]。创建目录涉及多个磁盘操作,比如更新FAT表和目录项,如果这些操作中途被打断,就可能破坏文件系统的一致性。
接下来,可能的原因之一是临界区保护不足。根据引用3,FatFS需要用户提供底层磁盘I/O函数,如果在多任务环境中没有正确使用互斥锁或关闭中断,可能导致并发访问问题[^3]。比如,在写操作过程中被其他任务打断,导致数据不一致。
另外,存储介质本身的稳定性也很重要。如果SD卡或Flash存在坏块,或者读写函数有缺陷,比如未正确处理错误,也会导致写入的数据不完整或错误,进而损坏文件系统。引用2提到设备启动时进行文件系统修复,但并不能保证所有情况都能修复[^2],这说明存储介质的可靠性是关键。
还有长文件名(LFN)的支持问题。引用4指出,不同系统对文件名处理不同,比如Mac OS可能会替换末尾的空格或点[^4]。如果创建目录时使用了不兼容的字符,可能导致目录项写入异常,进而破坏FAT结构。
修复方法方面,首先需要确保临界区的保护,比如在操作文件系统时禁用中断或使用互斥锁,防止并发访问。其次,优化存储介质驱动,检查底层读写函数的正确性,并启用坏块管理。此外,启用f_sync函数及时同步数据,减少数据丢失风险。如果已经损坏,可以在挂载前调用f_check进行修复,或者使用chkdsk工具。同时,避免使用不兼容的文件名,并增加异常处理机制,比如检测电压波动,在低电量时停止写操作。
用户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测试和验证,比如压力测试创建目录的操作,使用调试工具跟踪底层函数调用,以及进行异常断电测试。这些步骤能帮助确认问题根源,并验证修复措施的有效性。</think>### FatFS创建目录导致文件系统损坏的分析与解决方案
#### 一、可能原因分析
1. **临界区未正确保护**
FatFS的写操作(如创建目录)涉及FAT表、目录项的多步更新,若操作过程中断(如断电、任务抢占),会导致文件系统元数据不一致。
- 例如:创建目录时需分配簇、更新FAT链表、写入目录项,任一环节中断都会破坏结构。
2. **存储介质稳定性不足**
SD卡/Flash的物理损坏或驱动层缺陷(如SPI通信错误)会导致写入数据异常。引用[2]指出文件系统修复无法保证所有错误类型。
3. **长文件名(LFN)配置问题**
启用LFN功能时,若缓冲区溢出或编码错误(如UTF-8转Unicode失败),可能导致目录项写入错误。引用[4]提到特殊字符可能导致兼容性问题。
4. **多线程/中断冲突**
未在FatFS底层磁盘I/O函数中实现互斥锁(如`FF_FS_REENTRANT`未启用),多任务并发访问会引发数据竞争[^3]。
---
#### 二、修复与预防方案
1. **增强临界区保护**
```c
// 在磁盘访问函数中添加互斥锁
void disk_write(...) {
osMutexAcquire(fs_mutex, osWaitForever); // FreeRTOS示例
// 实际写操作
osMutexRelease(fs_mutex);
}
```
2. **优化存储介质驱动**
- 增加SPI通信超时检测
- 启用Flash的坏块管理(Wear Leveling)
- 定期调用`f_sync`强制刷新缓存
3. **文件系统修复流程**
```c
FRESULT res = f_mount(&fs, "", 0);
if (res == FR_NO_FILESYSTEM) {
f_mkfs("", FM_FAT32, 0, workbuf, sizeof(workbuf)); // 格式化
} else if (res == FR_INT_ERR) {
f_check(&fs, &status); // 调用内置修复函数
}
```
4. **LFN配置建议**
```c
#define FF_USE_LFN 3 // 启用长文件名
#define FF_LFN_BUF 255 // 缓冲区大小匹配最大路径长度
#define FF_CODE_PAGE 936 // 中文编码
```
---
#### 三、验证与调试建议
1. **压力测试**
循环创建/删除目录(至少10,000次),观察FAT表是否异常。
2. **异常注入测试**
在`f_mkdir`调用中随机触发断电模拟,验证恢复流程。
3. **调试手段**
- 使用`f_getfree`检查剩余簇数量是否合理
- 通过WinHex直接读取存储介质二进制数据,检查FAT表连续性
---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