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技术发展历程与现状剖析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3 01:01:52 阅读量: 5 订阅数: 17 


数据库处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指南
# 数据库技术发展历程与现状剖析
## 一、早期数据库技术的诞生
在早期,存储设备的容量极为有限,例如 1.44 兆字节的软盘在当时比许多磁盘的容量都大,而且内存价格昂贵。1969 年,用于处理工资单的计算机仅拥有 32,000 字节的内存,而如今用于编写相关历史记录的计算机则配备了 16GB 的内存。
当时,数据集成处理是一个重要且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以保险公司为例,他们希望将客户账户数据与客户索赔数据关联起来,但账户数据存储在一个磁带上,索赔数据存储在另一个磁带上,要处理索赔,就必须以某种方式将这两个磁带上的数据进行集成。
这种对数据集成的需求推动了第一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到 1973 年,出现了几款商业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产品,并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投入使用。早期的 DBMS 产品在数据关系的构建方式上存在差异,主要有以下两种:
1. **DL/I 方法**:使用层次结构或树来表示关系。由 IBM 开发并授权的 IMS 就是基于这种模型,它在许多组织,尤其是大型制造商中取得了成功,至今仍在有限范围内使用。
2. **网络数据结构方法**:CODASYL 委员会赞助的数据库任务组(DBTG)开发了一种标准数据模型——CODASYL DBTG 模型。尽管该模型过于复杂,但还是基于它开发出了几款成功的 DBMS 产品,其中最成功的是 IDMS,其供应商 Cullinane 公司是第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软件公司,不过如今已没有 IDMS 数据库在使用。
## 二、关系模型的崛起
1970 年,当时鲜为人知的 IBM 工程师 Edgar Frank Codd 发表了一篇论文,他将关系代数的数学概念应用于“共享数据库”问题,由此诞生了数据库的关系模型,所有关系数据库 DBMS 产品均基于此模型构建。
起初,Codd 的工作被认为过于理论化,不适合实际应用。从业者认为它速度太慢且需要大量存储,在商业领域毫无用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系模型和关系数据库 DBMS 产品逐渐被公认为创建和管理数据库的最佳方式。
以下是关系模型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
|时间|事件|
| ---- | ---- |
|1977 年|相关资料中出现了关于关系模型的章节,Codd 本人对其进行了审阅。多年后,个人计算机 dBase 系列产品的开发者 Wayne Ratliff 表示,他在阅读该章节时获得了开发 dBase 的灵感。|
|20 世纪 80 年代|关系模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IBM 开发了基于关系模型的 DB2 及其变体,至今仍广受欢迎。同时,其他公司也开始关注关系模型,到 1980 年,又有几款关系 DBMS 产品发布,其中最突出的是 Oracle 公司的 Oracle Database。该产品最初仅名为 Oracle,后来为了与其他产品区分而更名为 Oracle Database。它能够在几乎任何计算机和操作系统上运行,并且拥有优雅高效的内部设计,凭借出色的设计以及强大的销售和营销能力,成为了 DBMS 市场的佼佼者。|
|20 世纪 80 年代初|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针对个人计算机的 DBMS 产品也应运而生。开发者们看到了关系模型的优势,并围绕它开发产品。早期最成功的产品是 dBase,而 R:base 是第一个在 PC 上实现真正关系代数和其他操作的产品。后来,又为个人计算机开发了名为 Paradox 的关系 DBMS 产品,最终被 Borland 收购。|
|1991 年|Microsoft 发布了 Microsoft Access,定价为 99 美元。这一价格使得其他 PC DBMS 供应商难以生存,Microsoft Access 淘汰了 R:base 和 Paradox,随后 Microsoft 收购了类似 dBase 的产品 FoxPro 并将其更名为 Microsoft Visual FoxPro,不过该产品现已停产。如今,Microsoft Access 是这场 PC DBMS 产品竞争中的主要幸存者,但其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 Apache 软件基金会和开源软件开发社区,他们接手了 OpenOffice.org 的开发,该软件套件包含个人数据库 OpenOffice.org Base 及其衍生产品 LibreOffice。|
## 三、后关系时代的发展
### 3.1 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OODBMS)的兴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面向对象编程(OOP)出现,其相对于传统结构化编程的优势很快得到认可。到 1990 年,一些供应商开发了面向对象的 DBMS 产品,旨在方便存储 OOP 对象中封装的数据。Oracle 还在其产品中添加了 OOP 结构,创建了对象 - 关系 DBMS 这种混合类型。
然而,OODBMS 并未流行起来,如今这类 DBMS 产品正在逐渐消失,主要原因有两个:
1. **数据转换成本高**:使用 OODBMS 需要将关系数据从关系格式转换为面向对象格式。当 OODBMS 出现时,组织数据库中已经以关系格式存储了数十亿字节的数据,没有公司愿意承担将这些数据库进行转换的高昂成本。
2. **缺乏明显优势**:对于大多数商业数据库处理,面向对象数据库相对于关系数据库并没有显著优势。SQL 虽然不是面向对象的,但它能够正常工作,并且有成千上万的开发者使用它编写程序。由于缺乏明显优势,只有少数组织愿意承担将数据转换为 OODBMS 格式的任务。
### 3.2 互联网时代的数据库发展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互联网迅速崛起,彻底改变了客户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方式。早期的网站只是简单的在线宣传册,几年后,涉及查询和处理数据库的动态网站开始出现。
然而,互联网使用的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是一种无状态协议,这意味着 Web 服务器接收用户请求、处理请求后就会忘记用户和请求。而许多数据库交互是多阶段的,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