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K3568休眠唤醒优化全攻略】:揭秘性能与续航的双重提升秘籍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2-25 04:42:33 阅读量: 130 订阅数: 27 


# 1. RK3568处理器概述
RK3568作为一款高性能处理器,它针对嵌入式系统和智能硬件应用进行了优化,提供强大的处理能力和丰富的外围接口。该处理器基于ARM架构,集成了多核CPU、GPU和专用AI加速器,能够处理复杂的计算任务和图形渲染。RK3568处理器的应用场景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智能电视、机顶盒、工业自动化、车载娱乐系统以及物联网设备。
RK3568的性能不仅体现在其强大的核心配置上,还在于其高效的电源管理和低功耗设计。本章将简要介绍RK3568处理器的基本架构,为后续章节深入探讨其休眠机制和优化技巧打下基础。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详细了解RK3568的电源管理框架以及休眠唤醒机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下一章将从RK3568的电源管理框架开始,深入解析其休眠状态的分类、工作原理以及系统休眠前的准备动作。我们将探索如何在保证系统性能的前提下,通过精心设计的休眠策略达到延长续航时间的目标。
# 2. RK3568休眠机制理论基础
### 2.1 RK3568的电源管理框架
#### 2.1.1 电源管理架构概述
RK3568作为一款高性能的处理器,其电源管理架构的设计是确保设备高效运行的关键。电源管理架构不仅包括硬件层面的电源路径管理和供电模块设计,也包含软件层面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接口(API)。RK3568采用分级电源管理策略,其中包含多个电源域,每个电源域管理不同模块的电源状态。这种设计使得系统可以针对不同的工作负荷对各个模块的电源进行精细控制。
#### 2.1.2 休眠状态的分类与特点
RK3568支持多种休眠状态,包括深度休眠、浅度休眠和等待模式等。深度休眠状态下,大部分处理器内核和外设的电源被切断,仅保留关键电路的供电,以实现最低的功耗。浅度休眠则是保留了部分外设和处理器内核的供电,以便于快速唤醒。等待模式则是设备在检测到外部触发信号时能够立即响应的一种低功耗状态。不同休眠状态下的功耗与唤醒速度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 2.2 休眠机制的工作原理
#### 2.2.1 触发休眠的条件与流程
休眠的触发条件依赖于系统运行的应用场景和设定的电源管理策略。例如,当用户一段时间未与设备互动时,系统可能会进入休眠状态。在触发休眠前,系统会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准备动作,包括关闭或降低非关键外设的工作频率,以及保存必要的系统状态信息到非易失性存储中。进入休眠状态后,系统时钟、电源管理芯片等关键组件会被配置到最低功耗模式。
#### 2.2.2 系统休眠前的准备动作
为了确保设备可以顺利进入休眠状态,并在需要时迅速恢复工作,系统在休眠前需要执行一系列的准备动作。这包括保存处理器状态、关闭或减少外设电源、停止运行不必要的任务和服务。同时,系统还需要判断哪些资源需要被保存和恢复,以便于唤醒后能够快速恢复到休眠前的状态。例如,应用程序的上下文、处理器的寄存器状态等都需要被妥善处理。
```c
// 示例:保存处理器状态的伪代码
void save_processor_state() {
// 保存寄存器状态到内存
save_all_registers_to_memory();
// 保存缓存内容到内存
flush_cache_to_memory();
// 关闭或降低外设频率
power_down_peripherals();
}
```
#### 2.2.3 唤醒过程的机制解析
从休眠状态唤醒的过程中,首先由电源管理芯片检测到唤醒信号,随后通过中断信号唤醒处理器。处理器在被唤醒后,将按照预设的逻辑从保存的状态中恢复系统运行,包括重新配置外设、恢复处理器寄存器等。这个过程的效率直接影响到用户对于设备响应速度的感受。因此,唤醒过程中如何做到快速而准确地恢复各个组件的状态至关重要。
### 2.3 休眠与唤醒对性能的影响
#### 2.3.1 休眠唤醒周期对性能的影响
休眠唤醒周期的频繁切换会增加额外的性能开销,例如处理器状态的保存和恢复、外设的重新配置等。如果休眠唤醒过于频繁,可能会导致系统性能下降。因此,系统设计时需要根据应用场景合理安排休眠唤醒周期,以平衡性能和功耗。
#### 2.3.2 性能与续航的权衡分析
在进行电源管理时,性能和续航通常需要权衡。如果过分强调性能,可能导致设备持续运行在高功耗模式下,缩短电池寿命;反之,如果过分追求续航,可能会通过深度休眠牺牲设备的响应速度。因此,一个优化良好的电源管理策略应当能够根据设备的使用场景动态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性能与续航平衡。
以上章节详细地介绍了RK3568处理器休眠机制的理论基础,从电源管理架构到休眠状态的分类,再到休眠触发的条件和流程,以及休眠唤醒周期对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在下一章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在代码级别实现RK3568休眠唤醒的优化策略。
# 3. RK3568休眠唤醒优化实战技巧
## 3.1 代码级的休眠优化策略
### 3.1.1 休眠前的资源释放与优化
在休眠前进行资源释放和优化是确保设备能够迅速进入休眠状态并降低唤醒时延的重要步骤。优化的目标是减少系统中不必要的活动,降低功耗,同时保证唤醒后能够快速恢复到休眠前的状态。以下是几个优化休眠前资源释放的策略:
1. **清理缓存**:在进入休眠前,清理文件系统缓存和内存缓存可以减少休眠时的写入操作,加快休眠速度。
2. **停止不必要的服务**:任何在休眠期间不需要运行的服务都应当被关闭,从而降低系统负载,减少资源占用。
3. **释放内存**:释放不必要的内存资源,特别是针对那些占用大量内存,但休眠期间不需要的数据结构。
4. **推迟可推迟的工作**:推迟那些在休眠后可以再执行的任务,避免在休眠前进行密集型计算。
代码示例:
```c
// 清理文件系统缓存示例代码
void clear_filesystem_cache() {
sync();
// 其他清理缓存的操作
}
// 停止服务示例代码
void stop_service() {
if (is_service_running()) {
stop_service_process();
}
}
```
在上述代码块中,`clear_filesystem_cache` 函数通过调用 `sync()` 系统调用确保所有缓存的数据被写入磁盘,进而清空缓存。`stop_service` 函数则用于检查服务是否正在运行,并在需要时停止服务进程。
### 3.1.2 唤醒过程的快速恢复技术
快速恢复技术的目标是减少唤醒过程中系统从休眠状态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所需的时间。实现快速恢复的方法有:
1. **使用快速启动**:快速启动技术可以显著减少从休眠状态唤醒的时间,它通过保存部分系统状态到非易失性存储器,从而在唤醒时快速重建。
2. **硬件预取机制**:利用CPU的预取指令和预取缓存技术,可以在系统休眠前预测性地将关键代码和数据加载到高速缓存中。
3. **恢复脚本优化**:编写有效的脚本来处理系统恢复过程中的任务,避免在关键路径上执行不必要的操作。
代码示例:
```bash
#!/bin/bash
# 恢复脚本示例
# 预取关键数据
echo 1 > /sys/block/sda/queue/read_ahead_kb
# 恢复必要的服务
start_service critical_service
```
这个简单的恢复脚本演示了如何通过写入特定的文件系统路径来配置硬件预取,并启动关键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的系统和硬件配置,具体的优化脚本内容会有所不同。
## 3.2 硬件配置对休眠唤醒的影响
### 3.2.1 外设管理与休眠策略
外设的管理策略对外设休眠唤醒性能有着显著影响。合理配置外设的休眠策略是优化整体休眠唤醒性能的关键。以下是几个外设管理策略:
1. **动态电源管理(DPM)**:根据外设的使用情况动态调整电源状态,确保只有在需要时才会为外设提供电源。
2. **总线休眠**:通过控制USB或PCIe等总线的休眠,可以减少整个系统的功耗并加快唤醒速度。
3. **外设时钟门控**:在不使用外设时关闭其时钟,降低功耗,同时在需要时迅速重新启动时钟。
外设的配置通常在设备树(Device Tree)文件中进行设置,代码示例如下:
```dts
/ {
...
usb-controller {
#address-cells = <1>;
#size-cells = <0>;
compatible = "usb-controller";
ranges;
reg =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1000>;
usb-dpm-supported = <1>;
usb-pm = "dynamic";
...
};
...
};
```
在此示例中,`usb-controller` 的设备树节点中定义了其兼容性、寄存器地址和休眠策略。通过设置 `usb-pm` 属性为 `"dynamic"`,启用了动态电源管理。
### 3.2.2 电源管理芯片的选择与配置
电源管理芯片(PMIC)是管理电源和确保设备在休眠唤醒过程中稳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选择和配置PMIC是实现高效休眠唤醒的关键。在配置PMIC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 **低功耗模式支持**:选择支持深度睡眠和待机模式的PMIC,以实现更低的静态功耗。
2. **电源路径管理**:配置PMIC以支持多个电源输入和输出,确保在不同的电源条件下稳定供电。
3. **电压和频率调整**:动态调整电源电压和频率以适应不同负载的需求,有助于实现更细粒度的功耗控制。
电源管理芯片的配置通常在固件或启动代码中完成,示例如下:
```c
// PMIC配置代码片段
void configure_pmic() {
// 设置PMIC为低功耗模式
pmic_set_mode(PMIC_LOW_POWER_MODE);
// 配置电源路径
configure_power_path();
// 动态调整电压和频率
adjust_voltage_frequency();
}
```
在上述代码块中,函数`configure_pmic` 用于对PMIC进行一系列配置,使其进入低功耗模式,并确保电源路径得以正确配置。
## 3.3 软件层面的优化方法
### 3.3.1 操作系统休眠模式的调优
操作系统的休眠模式调优主要涉及对内核电源管理子系统的配置。通过调整内核参数和调度策略,可以实现更高效的休眠唤醒性能。以下是几个操作系统层面的优化策略:
1. **调整内核休眠超时设置**:缩短休眠超时时间可以更快地触发系统进入休眠,从而节省能源。
2. **修改内核调度策略**:优化CPU的调度策略,确保在休眠前将任务均衡地分配给CPU,避免唤醒时有任务处于饥饿状态。
3. **系统调度器的调整**:调整系统调度器的参数,例如使用更高级别的休眠策略,以减少唤醒时的调度开销。
代码示例:
```bash
# 调整内核休眠超时参数的命令
echo 15 > /proc/sys/power/autosleep
```
在上述命令中,`echo 15 > /proc/sys/power/autosleep` 将系统休眠超时时间设置为15秒。这意味着系统将在空闲15秒后自动尝试进入休眠模式。
### 3.3.2 驱动程序与内核的协同优化
驱动程序与内核之间的协同优化是保证休眠唤醒性能优化效果的关键。驱动程序是内核与硬件之间的桥梁,其行为直接影响到休眠唤醒的效率。以下是几个协同优化的方法:
1. **驱动休眠唤醒钩子函数**:在驱动程序中实现休眠和唤醒钩子函数,确保在休眠和唤醒过程中正确管理硬件资源。
2. **减少唤醒源的数量**:减少系统中可唤醒系统的事件,例如中断和GPIO唤醒事件,可以减少唤醒的频率,从而节省能源。
3. **优化数据路径**:在驱动程序中优化数据路径,减少数据传输次数,降低唤醒后处理数据的开销。
代码示例:
```c
// 驱动休眠钩子函数示例
static int driver_suspend(struct device *dev) {
// 外设休眠前的准备工作
prepare_device_for_suspend(dev);
return 0;
}
// 驱动唤醒钩子函数示例
static int driver_resume(struct device *dev) {
// 外设唤醒后的恢复工作
restore_device_after_resume(dev);
return 0;
}
```
在这个代码示例中,`driver_suspend` 和 `driver_resume` 分别是驱动程序中的休眠和唤醒钩子函数。它们确保外设在休眠和唤醒时能够正确地管理资源。
以上章节通过实际的代码示例和解释,阐明了 RK3568 处理器在休眠唤醒优化过程中可以采取的代码级和硬件配置的优化策略。通过这些实战技巧,开发者可以针对具体的应用场景对设备进行有效的优化,以达到更低的功耗和更快的响应速度。
# 4. RK3568休眠唤醒性能测试与分析
## 4.1 性能测试环境搭建
### 4.1.1 测试工具与方法论
搭建RK3568休眠唤醒性能测试环境需要精心选择测试工具,并制定出科学的测试方法论。在选择测试工具时,我们应当考虑它们的适应性、精确度以及在测试过程中的稳定性。典型的工具有如下几种:
- **PowerTOP**:一个为Linux系统优化能耗的工具,用于监控系统中各个组件的能耗状况。
- **Phoronix Test Suite**:一个开源的自动化测试套件,涵盖了多种性能测试模块,可以全面评估系统的性能。
- **RK3568专用的测试固件**:专为RK3568处理器优化的固件,确保测试过程的准确性和重现性。
制定测试方法论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重复性**:确保测试能够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进行,以便结果具有可比性。
2. **可量化**:测试指标应尽量量化,便于后续的分析和比较。
3. **控制变量**:在测试过程中,应控制其他非测试变量,以免干扰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 4.1.2 常见测试场景的配置
为了模拟真实的使用环境,我们需要配置一些常见的测试场景。这些场景包括:
- **静态场景**:在这种场景下,测试设备保持运行特定的程序或服务,如持续的视频播放、文件压缩等。
- **动态场景**:这种场景模拟了用户的实际操作,如开关机、应用程序的启动和关闭、网络浏览等。
- **极端温度场景**:考察在极端温度条件下的休眠唤醒表现,如高温和低温环境下的稳定性。
- **电源限制场景**:模拟电池电量低下的情况,考察在电源紧张时系统的表现。
为了准确地监控性能指标,建议使用日志记录系统中所有的硬件和软件活动,包括电源事件、休眠唤醒事件、温度、能耗等。
## 4.2 性能数据分析
### 4.2.1 休眠唤醒性能指标解读
性能指标是评估RK3568处理器休眠唤醒性能的关键,它包含了多个方面的数据:
- **休眠延迟时间**:从系统发出休眠命令到完全进入休眠状态所需的时间。
- **唤醒延迟时间**:从休眠状态唤醒到系统可用的时间。
- **平均功率**:在测试期间,设备的平均能耗水平。
- **能耗效率**:通过休眠唤醒周期的能耗对比,分析设备的能耗效率。
解读这些性能指标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测试场景。例如,在静态场景下,休眠延迟时间与唤醒延迟时间应当尽可能短,而平均功率应保持在较低水平。在动态场景下,则需要重点评估系统在快速切换任务时的稳定性及延迟情况。
### 4.2.2 不同优化策略的对比分析
在性能测试中,不同的优化策略将直接影响到性能指标。例如:
- **内核参数调整**:更改内核中与电源管理相关的参数,可能会缩短休眠唤醒的延迟时间。
- **硬件配置优化**:更换更高效率的电源管理芯片,或优化外设的电源使用策略,可能会提升能耗效率。
- **软件调优**:调整操作系统中的休眠策略或优化驱动程序,可能会使设备在进入休眠状态前更快地释放资源,减少唤醒时的资源占用。
对比分析不同优化策略的性能数据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比如在牺牲一些休眠唤醒速度的情况下,如果能大幅提升系统的运行稳定性或延长电池续航时间,这样的优化同样具有价值。
## 4.3 调优效果验证与案例展示
### 4.3.1 调优前后的对比结果
展示调优前后的对比结果是验证性能提升的重要手段。调优前后的对比应当包括:
- **性能指标对比表**:列出关键性能指标在调优前后的具体数值,一目了然地展示调优效果。
- **图表展示**:通过折线图、柱状图等形式,形象地展现调优前后性能指标的变化趋势。
### 4.3.2 典型案例与成功经验分享
分享具体的调优案例与成功经验,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性能测试与优化过程。典型的案例应当包含:
- **问题描述**:明确调优前遇到的问题,例如,系统休眠唤醒延迟时间过长,或系统稳定性不足等。
- **解决方案**:详细描述采取的优化措施,包括硬件升级、软件调优、参数调整等。
- **调优结果**:展示调优后的性能指标,以及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评估。
- **经验总结**:总结在调优过程中学到的经验,以及对未来优化工作的建议。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性能测试与优化的价值,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项目中去。
# 5. RK3568休眠唤醒进阶开发指南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RK3568处理器的高级电源管理特性,并展望休眠唤醒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此外,我们会探索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实际的开发过程中,以便为终端用户提供更高效的电源管理方案。
## 5.1 电源管理高级特性应用
### 5.1.1 动态电源管理技术
动态电源管理技术(Dynamic Power Management,DPM)允许处理器在不同工作负载条件下动态调整其电源状态,以最小化能耗。在RK3568中,DPM技术的实现通常依赖于以下几种机制:
1. **DVFS(动态电压频率调节)** - 通过调整CPU和GPU的电压和频率,根据当前的性能需求来节省能量。
2. **CPU频率和电源门控** - 在不需要高性能时,关闭或降低频率运行,以减少功耗。
3. **负载感知调节** - 电源管理单元根据系统负载实时调整性能,确保在满足需求的同时最小化能耗。
代码示例(DVFS的实现):
```c
// 示例代码:通过内核接口调整CPU频率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ys/ioctl.h>
#include <fcntl.h>
#include <unistd.h>
#define CPUFreqFd "/sys/devices/system/cpu/cpu0/cpufreq/scaling_cur_freq"
int main() {
int freq_fd = open(CPUFreqFd, O_RDONLY);
if (freq_fd == -1) {
perror("Failed to open cpufreq");
return 1;
}
// 设定新的CPU频率
const char *freq_value = "1000000\n"; // 1GHz
write(freq_fd, freq_value, sizeof(freq_value));
close(freq_fd);
return 0;
}
```
该代码段展示了如何通过写入内核文件系统来改变CPU的运行频率。这只是DVFS技术实现的一个简单示例,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更多因素,如热管理、系统稳定性等。
### 5.1.2 深度休眠技术的实现
深度休眠技术是休眠机制的进一步延伸,它允许系统在几乎不消耗电能的情况下保持数据状态,从而大幅度延长待机时间。深度休眠技术在RK3568中的实现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存状态保存** - 在进入深度休眠前,将内存中的数据保存到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如eMMC或SSD。
2. **唤醒触发器配置** - 设置外部或内部的唤醒触发器,使系统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被唤醒。
3. **唤醒后快速恢复** - 在唤醒时,快速从存储介质中恢复内存状态,并迅速回到工作状态。
代码示例(休眠唤醒过程的实现):
```c
// 示例代码:使用wakeupgen设置唤醒事件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wakeupgen.h>
int main() {
wakeupgen_init();
// 配置唤醒源,例如使用GPIO
wakeupgen_gpio_enable(1, wakeupgen_gpio编号, wakeupgen_gpio_edge);
// 设置唤醒时间间隔
wakeupgen_timer_set_interval(1000); // 单位为毫秒
// 进入深度休眠状态
wakeupgen_enter();
return 0;
}
```
这段代码展示了如何设置唤醒源和唤醒时间间隔,并进入深度休眠状态。实际的深度休眠实现可能会更复杂,涉及到与硬件平台更深层次的交互。
## 5.2 面向未来的休眠唤醒技术
### 5.2.1 休眠唤醒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物联网(IoT)和移动设备的不断演进,休眠唤醒技术将朝着更加智能化、自适应和低功耗的方向发展。以下是休眠唤醒技术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1. **预测性休眠唤醒** -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预测用户行为,自动进行休眠唤醒操作,以提升能效。
2. **智能电源管理** - 整合更多环境信息(如温度、光线)和设备状态(如电池健康度)来实现智能决策。
3. **更短的唤醒延迟** - 随着硬件性能的提升,唤醒延迟将不断缩短,提升用户体验。
### 5.2.2 预测性休眠唤醒策略
预测性休眠唤醒策略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模式,预测何时进行休眠或唤醒,从而优化设备的能耗。实现这一策略的关键在于:
1. **数据收集与分析** - 利用传感器和日志记录用户行为和使用习惯。
2. **模式识别** - 通过算法识别出用户的使用模式和周期性行为。
3. **智能决策** - 根据分析结果,智能地调度休眠唤醒事件,减少不必要的能耗。
为了适应这些新兴趋势,开发者需要掌握新的技术,并不断优化现有的代码库,确保产品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电源管理特性。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显著提升设备的待机时间和用户体验,同时满足市场对低功耗产品的需求。
# 6. RK3568休眠唤醒问题诊断与解决方案
在嵌入式系统开发中,RK3568处理器的休眠唤醒机制是确保设备能耗管理与性能平衡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开发者们经常遇到各种休眠唤醒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系统不稳定、能耗异常或是响应速度慢。在本章节中,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诊断与解决方案。
## 6.1 常见休眠唤醒问题剖析
### 6.1.1 休眠不深、唤醒延迟的问题分析
当设备未能成功进入预期的休眠状态,或是从休眠状态唤醒时出现较长的延迟,通常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引起的:
- **资源释放不彻底**:在进入休眠前,一些资源可能没有得到正确释放,导致系统无法完全关闭相关硬件模块。
- **驱动程序异常**:驱动程序中的错误或不当处理可能导致硬件状态无法正确设置,从而影响休眠和唤醒流程。
- **电源管理设置不当**:电源管理策略设置不当,如休眠时间间隔、条件判断不准确,可能导致休眠流程无法正确执行。
针对上述问题,开发者需要检查系统的资源释放逻辑,确保所有硬件模块在休眠前都处于预期的状态,并进行彻底的资源释放。同时,对驱动程序进行代码审查,确保其能够正确处理休眠唤醒信号。最后,调整电源管理设置,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选择合理的参数。
### 6.1.2 唤醒后系统不稳定的问题分析
唤醒后系统不稳定,表现为设备在唤醒后运行异常或是频繁崩溃,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
- **数据状态不一致**:在休眠时,部分内存数据可能未被正确保存,导致唤醒后数据状态不一致。
- **中断管理不当**:系统在休眠唤醒过程中对中断的管理存在问题,如中断使能状态错误或中断服务程序不正确。
- **唤醒源管理混乱**:多源唤醒可能导致系统无法准确识别唤醒事件,从而引起系统运行不稳定。
为了确保唤醒后系统的稳定性,开发者应实现一个可靠的数据保存与恢复机制,确保所有关键数据在休眠前被保存,并在唤醒后被正确恢复。此外,需要对中断管理逻辑进行仔细检查和优化,确保唤醒过程中各中断能够得到正确处理。针对多源唤醒问题,系统应该能够对唤醒事件进行清晰的管理与识别,避免混淆。
## 6.2 解决方案与调试技巧
### 6.2.1 问题诊断流程与方法
诊断休眠唤醒问题时,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1. **日志分析**:开启详细的系统日志记录功能,关注休眠唤醒前后的关键事件日志,快速定位问题发生的时间点。
2. **性能监控**:使用性能监控工具,观察系统在休眠唤醒过程中的CPU、内存、I/O等资源的使用情况,分析是否存在异常。
3. **模拟测试**:在实验室环境中模拟不同的休眠唤醒场景,尝试重现问题,并逐步缩小问题范围。
### 6.2.2 调试与优化的最佳实践
调试休眠唤醒问题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编写测试脚本**:自动化测试脚本可以模拟大量休眠唤醒操作,有助于发现偶发性的问题。
- **逐步简化系统**:通过逐步剥离不必要的功能模块或驱动程序,从简化后的系统中寻找问题原因。
- **版本迭代**:在硬件和软件的每一个版本迭代中,都应该对休眠唤醒功能进行充分的测试,确保新引入的改动不会引入新的问题。
通过这些诊断流程与调试技巧,开发者可以有效地定位并解决问题,优化RK3568处理器的休眠唤醒性能。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