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约束表示与P2P系统高效Top-k查询处理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3 00:46:07 阅读量: 3 订阅数: 13 


计算机科学讲义:数据库与专家系统应用
# 数据库约束表示与P2P系统高效Top-k查询处理
## 1. Codd表约束表示相关研究
### 1.1 寻找Armstrong表的时间复杂度
在使用Codd表表示约束时,寻找Armstrong表的时间复杂度是精确指数级的。具体而言,存在一种算法用于计算给定一组唯一约束(UCs)、函数依赖(FDs)和非空约束集(NFS)下的Armstrong表,该算法的运行时间与属性数量呈指数关系。而且,对于某些UCs、FDs和NFS,最小规模的Armstrong表中的行数也是指数级的,这意味着仅记录该关系就需要指数级的时间。
### 1.2 计算得到的Armstrong表的大小
一个实际问题是,最小规模的Armstrong表需要多少行。若对于给定的UCs、FDs和NFS,不存在行数更少的Armstrong表,则该表为最小规模。有定理表明,在输入为(T, Σ, Ts)时,算法7计算出的Armstrong表的大小,最多是最小规模Armstrong表大小的二次方。
### 1.3 表示方式的大小
不同的表示方式没有一种能完全主导另一种,因此建议同时使用这两种表示方式。存在一些表模式T、UCs和FDs集合Σ以及NFS Ts,使得Σ的大小为O(n),而最小规模的Armstrong表大小为O(2n/2);也存在一些情况,使得Armstrong表的行数为O(n),而Σ相对于Ts的最优覆盖大小为O(2n)。
### 1.4 约束集与Armstrong表的作用
约束集有助于识别那些被错误认为有意义的约束,而Armstrong表则有助于识别那些被错误认为无意义的约束。
### 1.5 总结
对Codd表上的UCs和FDs组合类在弱可能世界语义下进行了研究,从公理、算法和逻辑等方面对蕴含问题进行了刻画。将约束集表示为Codd表的研究结果涵盖了经典发现,表明将全关系理论推广到实际数据库系统中的Codd表不会有额外代价。
## 2. 过载P2P系统中的高效早期Top-k查询处理
### 2.1 问题提出
传统的P2P系统中的Top-k查询处理虽然能减少网络流量,但可能会显著延迟用户获取答案的时间。因为通常要等所有被查询的节点都处理完查询后才返回结果,查询响应时间受最慢节点的影响,在节点过载的P2P系统中,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因此,需要解决在过载P2P系统中减少用户等待时间的问题,将其重新定义为P2P系统中的早期Top-k查询处理问题。
### 2.2 新指标引入
为了补充响应时间,引入了两个新指标:稳定时间和累积质量差距。
- **稳定时间**:在查询执行过程中,用户接收到的Top-k中间结果不再变化的时间点,该时间可能远小于响应时间。
- **累积质量差距**:直到稳定时间为止,中间Top-k结果集与最终Top-k结果集之间的质量差异之和。累积差距越小,返回给用户的中间结果质量越高。具体定义为:设q为一个Top-k查询,Y(t)为查询q在时间t在查询发起者处的质量演化,s为查询q的稳定时间,则查询q的累积质量差距cqg为:
\[ cqg = \int_{0}^{s} (1 - Y(t)) dt = s - \int_{0}^{s} Y(t) dt \]
### 2.3 P2P系统模型
#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