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从基础到大规模部署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9-02 00:50:54 阅读量: 2 订阅数: 32 AIGC 

#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从基础到大规模部署
## 1. 机器学习基础
### 1.1 训练方法选择
当训练集包含数百万个变量时,可使用随机梯度下降、小批量梯度下降;若训练集能放入内存,也可用普通梯度下降,但不能用正规方程,因为计算时间随变量数量急剧增加。
### 1.2 特征缩放
若训练集特征尺度差异大,代价函数会呈细长碗状,梯度下降算法收敛慢。解决办法是在训练模型前对所有变量进行归一化。不过,正规方程无需进行尺度变换。若使用正则化模型(如岭回归、Lasso回归、弹性网络),归一化变量更重要,否则可能得到性能较差的解。
### 1.3 梯度下降特性
- 逻辑回归训练中,梯度下降不会陷入局部最小值,因为代价函数是凸函数。
- 若优化函数是凸函数且学习率不过高,所有梯度下降算法都会接近全局最小值,最终产生相似模型。但如果不逐渐降低学习率,随机梯度下降和小批量梯度下降不会真正收敛,而是围绕全局最小值徘徊。
- 若验证误差在每个周期后持续增加,可能是学习率过高导致算法发散;若训练误差也增加,需降低学习率;若训练误差不增加,模型可能过拟合训练集,需停止训练。
- 由于随机梯度下降和小批量梯度下降的随机性,不能保证每次训练迭代都有进展。因此,若验证误差增加就立即停止训练,可能过早停止。更好的方法是定期保存模型,当模型长时间没有改进时,恢复到保存的最佳模型。
- 随机梯度下降的训练迭代最快,因为它每次只考虑一个训练观测值,能最快接近全局最小值(小批量梯度下降在批量大小很小时也类似)。但只有普通梯度下降能真正收敛,除非逐渐降低学习率,否则随机梯度下降和小批量梯度下降会围绕最小值徘徊。
### 1.4 模型拟合问题
- 若验证误差远高于训练误差,模型可能过拟合训练集。解决方法包括降低多项式次数、正则化模型(如添加L2或L1惩罚项)、增加训练集大小。
- 若训练误差和验证误差相近且较高,模型可能欠拟合训练集,需尝试降低正则化超参数α。
### 1.5 正则化模型选择
- 一般来说,有一定正则化的模型比无正则化的模型效果好,所以通常优先选择岭回归而非简单线性回归。
- Lasso回归使用L1惩罚项,倾向于将权重系数降为零,得到稀疏模型,可自动选择变量。若不确定哪些变量重要,优先选择岭回归。
- 弹性网络通常优于Lasso回归,因为Lasso在某些情况下(如多个变量高度相关或变量数多于训练观测值)可能表现不稳定。但弹性网络需要调整额外的超参数。若想要Lasso回归的效果又不希望其不稳定,可使用弹性网络并将l1_ratio设为接近1的值。
### 1.6 分类问题
若要将照片分类为室外/室内和白天/黑夜,需训练两个逻辑回归分类器。
## 2. 神经网络基础
### 2.1 感知机与逻辑回归分类器
经典感知机只有在数据集可线性分离时才会收敛,且无法估计类别概率。相反,逻辑回归分类器即使数据集不可线性分离也能收敛到好的解,并能产生类别概率。若将感知机的激活函数替换为逻辑激活函数(或多神经元时的softmax激活函数),并使用梯度下降(或其他最小化代价函数的优化算法,如交叉熵)进行训练,它就等同于逻辑回归分类器。
### 2.2 激活函数
常见的激活函数有阶跃函数、逻辑函数(Sigmoid)、双曲正切函数(tanh)和ReLU函数(修正线性单元)。其他例子如ELU和ReLU的变体。
### 2.3 多层感知机(PMC)
一个包含输入层10个中间神经元、隐藏层50个神经元、输出层3个神经元,且所有神经元使用ReLU激活函数的PMC:
- 输入矩阵X的形状是m × 10(m为训练批量大小)。
- 隐藏层权重向量Wh的形状是10 × 50,其常数项向量bh长度为50。
- 输出层权重向量Wo的形状是50 × 3,其常数项向量bo长度为3。
- 网络输出矩阵Y的形状是m × 3。
- 输出公式为Y = ReLU(ReLU(X Wh + bh) Wo + bo)。
### 2.4 输出层设计
- 对电子邮件进行垃圾邮件/正常邮件分类,神经网络输出层只需一个神经元,可用逻辑激活函数估计概率。
- 处理MNIST数据集,输出层需要10个神经元,用softmax激活函数处理多类别分类。
- 预测房价,输出层需要一个神经元,输出层无需激活函数。
### 2.5 反向传播
反向传播用于训练人工神经网络。它先计算代价函数相对于模型每个参数(所有权重和常数项)的梯度,然后使用计算出的梯度进行梯度下降步骤。这个反向传播步骤通常会使用大量训练批次进行数千或数百万次,直到模型参数收敛到可能最小化代价函数的值。为计算梯度,反向传播使用反向自动微分。
### 2.6 PMC超参数调整
基础PMC可调整的超参数包括隐藏层数量、每个隐藏层的神经元数量以及每个隐藏层和输出层使用的激活函数。一般来说,ReLU(或其变体)是隐藏层的默认好选择;对于输出层,逻辑激活函数适用于二分类,softmax激活函数适用于多类别分类,回归则无需激活函数。若PMC过拟合训练数据,可尝试减少隐藏层数量和神经元数量。
## 3. 深度神经网络训练
### 3.1 权重初始化
所有权重必须独立采样,不能有相同的初始值。随机采样权重的重要目的是打破对称性,若所有权重初始值相同,反向传播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所有神经元的权重将始终相同,相当于每层只有一个神经元,很难收敛到好的解。
### 3.2 常数项初始化
将常数项初始化为零是合适的,也可像初始化权重一样初始化常数项,差异不大。
### 3.3 激活函数选择
#### 3.3.1 SELU与ReLU对比
SELU相对于ReLU有以下优点:
- 接受负值,任何层神经元的平均输出通常比ReLU更接近零,有助于减少梯度消失问题。
- 导数始终不为零,避免了ReLU可能出现的神经元死亡问题。
- 在特定条件下(如模型是顺序的、权重使用LeCun初始化、输入归一化且无不兼容的层或正则化,如dropout和L1正则化),SELU激活函数能保证模型自动归一化,解决梯度爆炸/消失问题。
#### 3.3.2 不同场景激活函数选择
SELU是默认的好选择。若神经网络需要最快速度,可选择Leaky ReLU的变体。由于简单性,ReLU常受很多人青睐,尽管SELU和Leaky ReLU总体性能更好。tanh在输出层需要生成 -1 到 1 之间的数时有用,但如今在隐藏层使用较少(除了循环神经网络)。逻辑激活函数在输出层估计概率时适用,但在隐藏层很少使用。softmax在输出层用于产生互斥类别的概率,但很少在隐藏层使用。
### 3.4 优化器参数
使用SGD优化器时,若动量超参数值接近1(如0.99999),算法会加速并可能越过全局最小值,然后来回振荡,收敛时间会比动量值较小时长得多。
### 3.5 稀疏模型生成
生成稀疏模型(大部分权重为零)的方法有:正常训练模型后将非常小的权重置零;训练时应用L1正则化;使用TF - MOT(TensorFlow模型优化工具包)。
### 3.6 Dropout影响
Dropout通常会使训练速度减慢约2倍,但对推理没有影响,因为它只在训练时激活。MC Dropout在训练时与Dropout相同,但在推理时仍保持激活,每次推理会稍微减慢,且通常需要执行至少10次推理以获得更好的预测,因此预测速度会减慢10倍或更多。
## 4. 自定义模型与TensorFlow训练
### 4.1 TensorFlow概述
TensorFlow是用于数值计算的开源库,特别适合大规模机器学习。它与NumPy基础类似,但支持GPU、分布式计算、计算图分析和优化,有基于反向自动微分的优化API以及多个其他API(如tf.keras、tf.data、tf.image、tf.signal等)。其他流行的深度学习库有PyTorch、MXNet、Microsoft Cognitive Toolkit、Theano、Caffe2和Chainer。
### 4.2 TensorFlow与NumPy区别
虽然TensorFlow提供了NumPy的大部分功能,但不能直接替代NumPy。原因包括函数名称不同(如tf.reduce_sum()代替np.sum())、部分函数行为不同(如tf.transpose()创建张量的转置副本,而NumPy的T属性创建转置视图,不实际复制数据)、NumPy数组可修改,而TensorFlow张量不可修改(但可使用tf.Variable创建可修改对象)。
### 4.3 张量数据类型
tf.range(10)和tf.constant(np.arange(10))都返回包含0到9整数的一维张量,但前者使用32位整数,后者使用64位整数。默认情况下,TensorFlow是32位模式,而NumPy是64位模式。
### 4.4 TensorFlow数据结构
除普通张量外,TensorFlow还提供了多种数据结构,如稀疏张量、张量数组、不规则张量、队列、字符串张量和集合。后两者实际上以普通张量形式表示,但TensorFlow提供了特殊函数进行操作(在tf.strings和tf.sets中)。
### 4.5 自定义损失函数和指标
- 一般可将自定义损失函数实现为普通Python函数。若损失函数需接受超参数(或其他状态),它必须是keras.losses.Loss的子类,并实现__init__()和call()方法。为将损失函数的超参数与模型一起保存,还需实现get_config()方法。
- 大多数指标可定义为普通Python函数。若自定义指标需支持超参数(或其他状态),它必须继承自keras.metrics.Metric类。若指标在整个周期的计算与所有批次的平均计算不同(如精度和召回率指标),需实现__init__()、update_state()和result()方法来持续管理指标,并实现reset_states()方法(除非只需将所有变量重置为0.0)。为将状态与模型一起保存,需实现get_config()方法。
### 4.6 模型组件定义
需区分模型的内部组件(即可重用的层或层块)和模型本身(即要训练的对象)。前者应继承自keras.layers.Layer类,后者应是keras.models.Model的子类。
### 4.7 自定义训练循环
编写自定义训练循环较复杂,应在确实需要时才考虑。Keras提供了多种工具来自定义训练,无需编写自定义循环,如回调、自定义正则化器、自定义约束、自定义损失等。应尽量使用这些工具,因为自定义训练循环开发易出错且代码难以复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对神经网络不同部分使用不同优化器(如Wide & Deep文章中的情况),或在调试时了解训练具体工作原理,自定义训练循环会很有用。
### 4.8 Keras组件转换
Keras自定义组件应能转换为TF函数,即应尽量使用TF操作并遵循“TF函数规则”。若必须在自定义组件中包含任意Python代码,可将其放在tf.py_function()操作中(但会降低性能并限制模型可移植性),或在创建自定义层或模型时指定dynamic=True(或在调用模型的compile()方法时指定run_eagerly=True)。
### 4.9 动态Keras模型
创建动态Keras模型对调试有用,因为自定义组件不会编译为TF函数,可使用任何Python调试器分析代码。若想在模型(或训练代码)中包含任意Python代码,包括调用外部库,动态模型也很有用。要使模型动态,需在创建时指定dynamic=True,也可在调用模型的compile()方法时将run_eagerly设置为True。动态模型下,Keras无法使用TensorFlow的图功能,训练和推理会变慢,且无法导出计算图,模型可移植性受限。
## 5. 数据加载与预处理
### 5.1 Data API优势
高效加载和预处理大量数据集是工程挑战,Data API简化了这些操作。它提供了许多功能,包括从不同源(如文本或二进制文件)加载数据、从多个源并行读取数据、进行数据转换、交错记录、打乱数据、批量处理和预读取。
### 5.2 数据集分割
将大量数据集分割成多个文件有诸多好处:可在粗粒度上打乱数据,再用缓冲区在更细粒度上打乱;能处理太大而无法放在一台机器上的数据集;更易于操作大量小文件,如将数据分解为多个子集;若数据分布在多个服务器的多个文件中,可同时从不同服务器下载多个文件,提高带宽利用率。
### 5.3 数据处理瓶颈解决
可使用TensorBoard可视化性能分析数据,若GPU未充分利用,输入管道可能是瓶颈。解决方法包括让数据在多个线程中并行读取和预处理,并预读取一些批次。若仍无法在训练时充分利用GPU,需确保预处理代码已优化,可尝试将数据集保存为多个TFRecord文件,必要时提前进行部分预处理(TF Transform可提供帮助)。若有必要,可使用计算能力更强、内存更大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