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眶入路至颅内空间:历史、技术与目标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9-03 00:43:35 阅读量: 4 订阅数: 5 AIGC 

### 经眶入路至颅内空间:历史、技术与目标
#### 1. 引言与历史
经眶手术虽近期才声名鹊起,但在20世纪,多学科就已将其广泛用于临床和实验目的。该技术的发展引人入胜,从曾经在医学和伦理上存在争议的手术方式,逐渐成为治疗特定颅底病变的理想途径。这一转变体现了显微外科的影响、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可视化技术)以及多学科方法的重要性。
##### 1.1 经眶入路至颅内空间的过去历史
- **眼科手术开端**:19世纪末,眼科手术向更广泛的手术方式发展,开启了经眶手术的先河。1874年,眼科医生Hermann Knapp首次描述了通过上眼睑/眉毛或经结膜/下眼睑切口进行前部眼眶切开术,用于治疗视神经鞘癌。70多年后,William Benedict使用该技术切除眼眶前三分之二的病变,使其广受欢迎。
- **神经外科的探索**:同一时期,神经外科界也在探索涉及颅眶相连病变的更好入路,以增加对眼眶后部的暴露。1886年,Rudolf Krönlein描述了外侧眼眶切开术,用于切除眼眶皮样囊肿和治疗球后肿瘤,但该技术未用于涉及颅内结构的病变。
- **不同观点的碰撞**:1922年,Walter Dandy主张经颅入路治疗眼眶肿瘤,认为其在定位、手术暴露和操作技术方面优于经眶手术;而Raynold Berke则继续倡导眼科经眶入路。这种分歧使得经眶入路在随后几年仅限于眼部相关病变,直到新的手术技术再次使其受到关注。
- **挫折与发展**:1937年,Amarro Fiamberti引入经眶前额叶切除术治疗精神分裂症和精神病,但由于缺乏证据支持以及相关的社会心理和伦理问题,该方法最终被摒弃。1951年,Toyoji Wada和Masateru Toyota描述了经眶入路进行脑室造影,但因效果有限未获认可。显微镜和显微器械的发展推动了微创技术的进步,使经眶入路在颅底手术中得到更广泛应用。1982年,Jane等人描述了眶上入路;1986年,Akira Hakuba开发了眶颧颞下入路,将Krönlein的外侧眼眶截骨术与经典的额颞开颅术相结合,可用于处理鞍旁区域和脚间窝的颅内病变。
##### 1.2 内窥镜在经眶手术中的应用
内窥镜辅助的理念革新了颅内手术领域。1963年,Gerard Guiot首次发表了颅底内窥镜的神经外科试验。1981年,John Norris和Gilbert Cleasby进行了首次内窥镜辅助眼眶手术,证实了眼球回缩的可行性,并可直接进入前、中颅窝。耳鼻喉科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的早期合作推动了鼻内镜手术的发展,形成了内窥镜颅底手术这一新的亚专业。2007年,Kris Moe首次引入经眶神经内窥镜手术(TONES)的概念,最初用于治疗前颅窝病变,如脑脊液漏、视神经减压、颅底骨折修复和颅底肿瘤切除。此后,经眶入路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加,适应证也不断扩大,还出现了经眶和经鼻联合入路。
#### 2. 经眶入路的皮肤切口
经眶内窥镜入路涉及多种手术途径,深入了解眼睑解剖结构对于避免相关结构功能受损至关重要。可采用的皮肤切口包括上眼睑皱襞(SLC)、泪阜前入路(PC)、外侧眶后入路(LRC)和眶隔前下眼睑(PS)皮肤切口。其中,SLC是最常用的方法,以下将重点介绍。
##### 2.1 上眼睑皱襞
- **切口规划**:皮肤切口位于上眼睑皱襞或睑板上褶,如同上睑整形术。女性通常距水平睑裂8 - 10毫米,男性为6 - 8毫米。
- **分离操作**:沿眼轮匝肌在睑板前和眶隔前平面的交界处继续分离,然后向外侧眶缘提起皮肤 - 肌肉瓣,并可缝合固定。
- **关键结构识别**:识别眶隔至关重要,避免损伤提上睑肌腱膜导致上睑下垂。识别眶缘后,切开其下缘的骨膜,在骨膜和眶骨膜之间的手术平面继续分离。此时可识别下眶裂(IOF),它是进一步分离的重要标志。此外,还可识别上颌神经的颧面和颧颞分支及其相应动脉,有助于识别IOF。
#### 3. 手术操作空间的创建
皮肤切口完成后,需在眼眶腔内创建足够空间,以便使用内窥镜到达目标区域治疗病变。具体步骤如下:
- **放置牵开器**:放置可弯曲牵开器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