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拟合:优化算法详解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31 00:05:09 阅读量: 26 订阅数: 17 AIGC 

# 模型拟合:优化算法详解
## 1. 引言
在机器学习中,我们常常需要找到合适的模型参数,使得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真实数据尽可能匹配。这一过程被称为模型拟合,通常通过最小化损失函数来实现。损失函数是一个衡量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差异的单一数值。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优化算法,帮助我们找到使损失函数最小化的参数。
## 2. 梯度下降法
梯度下降法是一种迭代优化算法,用于寻找函数的局部最小值。其基本思想是沿着函数的负梯度方向逐步更新参数,直到达到局部最小值。
### 2.1 算法步骤
梯度下降法的迭代过程包含以下两个步骤:
1. **计算梯度**:计算损失函数关于参数的导数(梯度):
\[
\frac{\partial L}{\partial \phi} =
\begin{bmatrix}
\frac{\partial L}{\partial \phi_0} \\
\frac{\partial L}{\partial \phi_1} \\
\vdots \\
\frac{\partial L}{\partial \phi_N}
\end{bmatrix}
\]
2. **更新参数**:根据以下规则更新参数:
\[
\phi \leftarrow \phi - \alpha \cdot \frac{\partial L}{\partial \phi}
\]
其中,$\alpha$ 是一个正的标量,称为学习率,它决定了每次更新的步长。
### 2.2 学习率选择
学习率 $\alpha$ 可以是固定值,也可以通过线搜索来确定。线搜索是指尝试不同的 $\alpha$ 值,选择使损失函数下降最多的那个值。
### 2.3 终止条件
在损失函数的最小值处,函数表面是平坦的,梯度为零,参数将停止更新。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常监测梯度的大小,当梯度变得足够小时,终止算法。
### 2.4 线性回归示例
以一维线性回归模型为例,模型 $f[x, \phi]$ 将标量输入 $x$ 映射到标量输出 $y$,参数 $\phi = [\phi_0, \phi_1]^T$ 分别表示截距和斜率:
\[
y = f[x, \phi] = \phi_0 + \phi_1 x
\]
给定包含 $I$ 个输入输出对的数据集 $\{x_i, y_i\}$,我们选择最小二乘损失函数:
\[
L[\phi] = \sum_{i=1}^{I} \ell_i = \sum_{i=1}^{I} (f[x_i, \phi] - y_i)^2 = \sum_{i=1}^{I} (\phi_0 + \phi_1 x_i - y_i)^2
\]
损失函数关于参数的导数可以分解为各个样本贡献的导数之和:
\[
\frac{\partial L}{\partial \phi} = \frac{\partial}{\partial \phi} \sum_{i=1}^{I} \ell_i = \sum_{i=1}^{I} \frac{\partial \ell_i}{\partial \phi}
\]
其中,
\[
\frac{\partial \ell_i}{\partial \phi} =
\begin{bmatrix}
\frac{\partial \ell_i}{\partial \phi_0} \\
\frac{\partial \ell_i}{\partial \phi_1}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2(\phi_0 + \phi_1 x_i - y_i) \\
2x_i(\phi_0 + \phi_1 x_i - y_i)
\end{bmatrix}
\]
通过迭代计算导数并更新参数,我们可以逐步找到使损失函数最小化的参数。
### 2.5 Gabor 模型示例
Gabor 模型是一个非线性模型,用于将标量输入 $x$ 映射到标量输出 $y$:
\[
f[x, \phi] = \sin[\phi_0 + 0.06 \cdot \phi_1 x] \cdot \exp\left(-\frac{(\phi_0 + 0.06 \cdot \phi_1 x)^2}{32.0}\right)
\]
参数 $\phi = [\phi_0, \phi_1]^T$ 中,$\phi_0$ 决定函数的中心位置,$\phi_1$ 控制函数在 $x$ 轴上的伸缩。给定训练集 $\{x_i, y_i\}$,我们同样选择最小二乘损失函数:
\[
L[\phi] = \sum_{i=1}^{I} (f[x_i, \phi] - y_i)^2
\]
目标是找到使损失函数最小化的参数 $\hat{\phi}$。
### 2.6 局部最小值和鞍点
Gabor 模型的损失函数通常是非凸的,存在多个局部最小值和鞍点。局部最小值处梯度为零,但不是全局最小值;鞍点处梯度也为零,但函数在某些方向上增加,在其他方向上减小。使用梯度下降法时,从随机位置开始,不能保证最终能到达全局最小值,可能会陷入局部最小值或鞍点。
以下是梯度下降法的流程:
```mermaid
graph TD;
A[初始化参数 $\phi$] --> B[计算梯度 $\frac{\partial L}{\partial \phi}$];
B --> C[更新参数 $\phi \leftarrow \phi - \alpha \cdot \frac{\partial L}{\partial \phi}$];
C --> D{梯度是否足够小};
D -- 是 --> E[终止算法];
D -- 否 --> B;
```
## 3. 随机梯度下降法
梯度下降法在处理高维损失函数时,找到全局最优解是具有挑战性的。随机梯度下降法(SGD)通过在每次迭代中引入随机噪声,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 3.1 算法原理
SGD 在每次迭代时,随机选择一个训练数据的子集(称为小批量或批次),仅根据这些样本计算梯度并更新参数。更新规则如下:
\[
\phi_{t+1} \leftarrow \phi_t - \alpha \cdot \sum_{i \in B_t} \frac{\partial \ell_i[\phi_t]}{\partial \phi}
\]
其中,$B_t$ 是当前批次中输入输出对的索引集合,$\ell_i$ 是第 $i$ 对样本的损失。
### 3.2 批次和轮次
批次通常是从数据集中无放回地抽取的。算法遍历整个训练数据集,当使用完所有数据后,重新开始抽样。一次完整的遍历称为一个轮次(epoch)。批次大小可以从单个样本到整个数据集不等,当批次大小等于整个数据集时,SGD 退化为普通的梯度下降法。
### 3.3 算法特性
SGD 具有以下优点:
1. **局部优化**:虽然引入了噪声,但每次迭代仍能改善对部分数据的拟合。
2. **数据利用均衡**:所有训练样本都有平等的贡献。
3. **计算效率高**:只需计算部分样本的梯度,减少了计算量。
4. **逃离局部最小值**:有机会跳出局部最小值,找到更好的解。
5. **减少鞍点影响**:降低了陷入鞍点的可能性。
6. **泛化能力强**:在实践中,SGD 找到的参数能使神经网络对新数据有较好的泛化能力。
SGD 通常不保证在传统意义上收敛,但当接近全局最小值时,无论选择哪个批次,梯度都会变小,参数更新也会趋于稳定。在实际应用中,常采用学习率调度策略,即开始时使用较大的学习率,随着训练的进行逐渐减小学习率。
以下是随机梯度下降法的流程:
```mermaid
graph TD;
A[初始化参数 $\phi$] --> B[选择一个批次 $B_t$];
B --> C[计算批次梯度 $\sum_{i \in B_t} \frac{\partial \ell_i[\phi_t]}{\partial \phi}$];
C --> D[更新参数 $\phi_{t+1} \leftarrow \phi_t - \alpha \cdot \sum_{i \in B_t} \frac{\partial \ell_i[\phi_t]}{\partial \phi}$];
D --> E{是否完成一个轮次};
E -- 是 --> F{是否达到最大轮次};
F -- 是 --> G[终止算法];
F -- 否 --> B;
E -- 否 --> B;
```
## 4. 动量法
动量法是对随机梯度下降法的一种改进,通过引入动量项,使参数更新更加平滑,减少震荡。
### 4.1 算法公式
动量法的更新规则如下:
\[
m_{t+1} \leftarrow \beta \cdot m_t + (1 - \beta) \sum_{i \in B_t} \frac{\partial \ell_i[\phi_t]}{\partial \phi}
\]
\[
\phi_{t+1} \leftarrow \phi_t - \alpha \cdot m_{t+1}
\]
其中,$m_t$ 是动量,$\beta \in [0, 1)$ 控制梯度的平滑程度,$\alpha$ 是学习率。
##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