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不可区分混淆构造的小记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31 01:49:43 阅读量: 9 订阅数: 22 AIGC 

### 简化不可区分混淆构造的小记
#### 1. 引言
不可区分混淆(iO)是密码学界的核心目标,其主要目的是让功能等价的电路难以区分。它有众多应用,如功能加密、可搜索加密或非交互式密钥交换协议等。iO 可通过多线性映射、多输入功能加密或紧凑功能加密等方式实现,如今也存在基于成熟假设的安全方案。
功能加密(FE)能对加密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访问。使用公共参数(mpk),可将指定域中的输入 inp 加密为密文 CT;使用 FE 的秘密密钥(msk),能为以多项式规模电路 C 表示的任何函数 f 颁发功能密钥 skf。当用 skf 解密 CT 时,可恢复出 C(inp)。其主要安全概念是不可区分性,即对于两个不同消息 m0 和 m1,只要 C(m0) = C(m1),任何计算受限的对手在拥有 skf、mpk 和 CT 的情况下,都难以区分 CT 加密的是 m0 还是 m1。
乍一看,不可区分混淆与功能加密并无关联。其接口规范如下:考虑两个功能等价的电路 C0 和 C1,它们都实现同一函数 f。不可区分混淆器 iO 随机选取其中一个(如 Cb)作为输入,输出 C,使得任何计算受限的对手都难以区分 C 是由 C0 还是 C1 得到的。我们将针对非常受限的 P 子类的 iO 混淆器称为“耗尽”混淆器。
#### 2. 研究成果
- **与现有 iO 方案的对比**:本研究从高层角度遵循了[25]提出的方法,即使用混淆器计算功能密文,并颁发功能密钥来解密 iO 的输出。但存在重大差异,[25]使用通用的指数高效混淆器(XiO)构建紧凑功能加密(cFE)方案,然后通过一系列复杂变换构建 iO。而本研究专注于为非常受限的电路类构建不可区分混淆器,不使用 XiO,而是直接构建,假设存在加密复杂度为 NC1 的 FE、通用电路(Uc)、评估复杂度为 NC1 的可刺破伪随机函数(pPRF)和仿射行列式程序(ADP)。
- **主要思路**:为 Uc 生成功能密钥,然后使用 ADP 为形式为“C ||inp”的消息生成功能密文。根据 FE 的正确性,有 FE.Dec(FE.KGen(msk, Uc), FE.Enc(mpk, C ||inp)) = C(inp)。ADP 硬编码了 FE 方案的主公共密钥和(可刺破)PRF 密钥,将生成功能密文,由评估 Uc 的功能密钥进行解密。混淆器的内部工作原理如下:
```plaintext
iO.Setup(C ) := [ADP.Setup(mpk, C , k), FE.KGen(msk, Uc)]
iO.Eval(inp) := FE.Dec(skUc, ADP.Eval(FE.Enc(mpk, C ||inp; pPRF(k, inp))))
```
- **不可区分性证明的直觉**:对于上述混淆器的证明,通过对所有输入进行混合(类似于[25])。考虑两个功能等价的 C0 和 C1,利用 ADP 的不可区分性,将 pPRF 的密钥替换为在混合游戏输入中被刺破的密钥;再利用 pPRF 的安全性,将当前挑战点生成 FE 密文所用的随机性替换为真正的随机硬币;接着利用功能加密对当前输入的不可区分性,将编码 C0||inp∗ 的密文替换为编码 C1||inp∗ 的密文;最后再换回来。显然,混合的数量在输入长度上是指数级的。
#### 3. 如何使用 ADP 混淆特定类别的电路
仿射行列式程序(ADP)旨在实现更高效和直接的混淆器。原始构造是启发式的,在一般情况下已被简单的反例攻破。本研究描述了如何使用增强分支程序实例化不同类型的 ADP,从而对底层图结构进行拓扑变换。更重要的是,讨论了证明特定类电路安全性所需的约束条件。
对于长度为 n 的二进制输入,ADP 是一组 n + 1 个元素在 F2 中的方阵,第一个矩阵 T0 称为“基”矩阵。它们一起可对可表示为 NC1 电路的函数 f 进行编码和评估。评估过程是计算基矩阵与输入相关矩阵子集之和的行列式:
```plaintext
f(m) = det [T0 + ∑(i=1 to n) inpi · Ti]
```
其中 inpi 是输入 inp 的第 i 位,运算在 F2 上进行。
构建 ADP 矩阵时,应考虑 NC1 中的函数,因为其分支程序具有多项式规模。分支程序由起始节点、两个终端节点(0 和 1)和一组可变大小的规则节点组成。起始节点有两条潜在的出边,无入边;终端节点有零条或多条入边,无出边;规则节点至少有一条入边和两条出边。每个非终端节点与输入位 inpi 相关联,根据 inpi 的值选择相应的出边。如果固定输入(如 ⃗0),可从分支程序的邻接矩阵得到 ADP 基矩阵的核心,记为 G0。
接下来,可得到“差异”矩阵。例如,为评估输入 1||0...||0,从该输入对应的邻接矩阵中减去基矩阵 G0,得到“差异”矩阵 G1 = G1||0...||0 - G0||0...||0(一般情况下,Gi 表示第 i 位设为 1 时的差异矩阵)。经过简单的后处理步骤后,应用随机化阶段,将在 Fm×m2 上采样的左右可逆矩阵 L 和 R 分别乘以 n + 1 个矩阵。
#### 4. ADP 在方案中的使用
本方案的思路是使用 ADP 生成 FE 密文。为此,FE 的加密过程本身必须在 NC1 中,FE.Enc 使用的随机硬币通过 pPRF 生成,pPRF 本身也必须在 NC1 中。
由于每个 ADP 输出单个位,我们使用 ℓ 个这样的电路,其中 ℓ 是 FE 密文的长度。这个功能密文将支持对 t 位长度函数的解密。
在 ADP 的不可区分性证明中,一个主要问题是 pPRF 在正常密钥和被刺破密钥下的评估电路结构不同。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人为地将 pPRF 的输入域扩展一位,在以 0 开头的输入处刺破密钥,同时始终在以 1 开头的输入上进行评估,以保证能在整个原始域上评估 pPRF。在证明中,我们将切换到在点“1||inp∗”处刺破密钥,同时保持分支程序的拓扑结构不变,这是 ADP 作为“耗尽”混淆器不可区分性证明的关键。
为证明 iO 混淆器的安全性,我们使用嵌套的混合方法。遍历整个输入空间,对于每个挑战输入,从编码第一个电路 C0 切换到表示 C1。对于每个挑战 inp∗,首先利用 ADP 混淆器的不可区分性将密钥切换为在当前输入处被刺破的密钥;然后利用 pPRF 的安全性将计算挑战密文 c 所用的随机性项替换为真正的随机硬币;一旦使用了新鲜的随机硬币,就利用 FE 的安全性切换到编码 C1 的设置;最后进行反向混合,撤销与 pPRF 密钥相关的更改并减小限制 ρ。
需要注意的是,k、C0、C1 或 ρ 等值非常敏感,泄露它们会导致简单的区分器。IND - ADP 不可区分性的一个目标是间接保护这些变量,称为非输入可变变量(nimv)。可以将电路视为接受两个输入:i 和 nimv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