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type

联合短时傅立叶变换与Wigner-Ville分布优化地震信号瞬时频率分析

PDF文件

下载需积分: 50 | 262KB | 更新于2024-09-02 | 44 浏览量 | 11 下载量 举报 2 收藏
download 立即下载
"短时傅立叶变换与Wigner-Ville分布联合确定地震信号瞬时频率" 本文探讨了地震信号的时频分析方法,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地确定信号的瞬时频率。地震信号作为一种非平稳信号,其频率特性会随时间变化,因此需要采用能够捕捉这种变化的分析工具。传统的短时傅立叶变换(Short-Time Fourier Transform, STFT)虽然能提供局部频率信息,但窗口大小的选择会影响分析结果的精度。另一方面,Wigner-Ville分布虽然能提供精细的时频分布,但其交叉项可能导致解析困难。 文章提出了将短时傅立叶变换与Wigner-Ville分布相结合的策略来计算时频分布,旨在克服各自独立使用的局限性。通过理论数据的计算和比较,作者展示了这种方法在获取瞬时频率上的优势。研究表明,联合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瞬时频率与原始信号的瞬时频率最为接近,证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时频分析是信号处理中的关键手段,它能够揭示信号随时间变化的频率特性。短时傅立叶变换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线性时频分析方法,通过在时间上滑动的窗口对信号进行局部傅立叶变换,从而获得信号的时频分布。然而,窗口大小的选择对分析结果有直接影响,较大的窗口能捕获更宽的频率范围,但时间分辨率较低;相反,较小的窗口则提供更高的时间分辨率,但可能丢失高频成分。 Wigner-Ville分布则是一种非线性的时频分析工具,它提供了信号的瞬时频率和相位信息,但其主要问题在于交叉项的存在,这可能导致信号解析的混淆。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文中提出的联合方法尝试在保留两者优点的同时,减少各自的缺点。 在实际应用中,地震信号的分析对于地震预测、灾害评估以及地下结构探测至关重要。准确的瞬时频率分析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性,进而推断地壳的结构和动态状态。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此类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对于地震信号处理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时频分析、短时傅立叶变换、Wigner-Ville分布、瞬时频率、地震信号

相关推荐

filetype
一、数据采集层:多源人脸数据获取 该层负责从不同设备 / 渠道采集人脸原始数据,为后续模型训练与识别提供基础样本,核心功能包括: 1. 多设备适配采集 实时摄像头采集: 调用计算机内置摄像头(或外接 USB 摄像头),通过OpenCV的VideoCapture接口实时捕获视频流,支持手动触发 “拍照”(按指定快捷键如Space)或自动定时采集(如每 2 秒采集 1 张),采集时自动框选人脸区域(通过Haar级联分类器初步定位),确保样本聚焦人脸。 支持采集参数配置:可设置采集分辨率(如 640×480、1280×720)、图像格式(JPG/PNG)、单用户采集数量(如默认采集 20 张,确保样本多样性),采集过程中实时显示 “已采集数量 / 目标数量”,避免样本不足。 本地图像 / 视频导入: 支持批量导入本地人脸图像文件(支持 JPG、PNG、BMP 格式),自动过滤非图像文件;导入视频文件(MP4、AVI 格式)时,可按 “固定帧间隔”(如每 10 帧提取 1 张图像)或 “手动选择帧” 提取人脸样本,适用于无实时摄像头场景。 数据集对接: 支持接入公开人脸数据集(如 LFW、ORL),通过预设脚本自动读取数据集目录结构(按 “用户 ID - 样本图像” 分类),快速构建训练样本库,无需手动采集,降低系统开发与测试成本。 2. 采集过程辅助功能 人脸有效性校验:采集时通过OpenCV的Haar级联分类器(或MTCNN轻量级模型)实时检测图像中是否包含人脸,若未检测到人脸(如遮挡、侧脸角度过大),则弹窗提示 “未识别到人脸,请调整姿态”,避免无效样本存入。 样本标签管理:采集时需为每个样本绑定 “用户标签”(如姓名、ID 号),支持手动输入标签或从 Excel 名单批量导入标签(按 “标签 - 采集数量” 对应),采集完成后自动按 “标签 - 序号” 命名文件(如 “张三
weixin_38548231
  • 粉丝: 7
上传资源 快速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