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Advertisement
  • 職涯發展
  • 【Gen Z職場觀-4】專訪Z世代創業者:把焦慮化成學習燃料

【Gen Z職場觀-4】專訪Z世代創業者:把焦慮化成學習燃料

Sep 24, 2025, 12:00 AM
Photo Credit: Gia

Photo Credit: Gia

《Business Insider》台灣團隊專訪 AI 教育平台 Nuva 創辦人林上哲及 Lead For Taiwan(LFT) 創辦人林祐良,從訪談中,他們的故事呈現 Z 世代在職場與人生選擇上的共通價值:學習、成長,以及在快速變動中找到自我。

AI 教育平台 Nuva 創辦人林上哲以自媒體起步,IG 粉絲超過 16 萬,2024 年正式成立 AI 教育平台,迄今已舉辦 14 場大專院校演講、18 家企業合作、43 場 AI 工作坊,服務超過 4200 名來自台灣、日本與香港的學員。

Advertisement

Nuva 平台於 2024 年建立商業模式,首年營收約 200 萬元,2025 年營收目標預估可達 800–1000 萬元。談及工作的目的,林上哲以自身經驗指出,上一代父母關注的多是「是否進入大公司」、「工作是否穩定」。但他認為,對 Z 世代來說,穩定不是首要價值:

如果工作不能帶來成長,那也是一種貧窮。

他鼓勵 Nuva 團隊成員設定的目標時,不要百分之百可掌握,而是必須多付出一些努力才能達成。對他而言,學習與挑戰就是工作的核心。對於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他建議不要害怕科技的快速迭代。

他說,長輩常因「永遠學不完」而焦慮,但焦慮也可以轉換成期待。就像小學生每天期待學校的未知冒險,成年人也能帶著這樣的心態看待快速變動的科技環境。「與其害怕追不上,不如期待每天能透過現有資源看見什麼新東西。」

學習是雕琢靈魂的過程

林上哲觀察到,上一代多半在單一領域深耕,而 Z 世代則傾向跨界。林上哲指出,過去人們若要學壽司,必須跟師傅拜師多年;如今只需透過 YouTube 或線上課程,就能快速上手並不斷迭代。「Z 世代願意學習,因為我們知道在這個時代,學習的速度與資源都非常充沛。」

Advertisement

對他而言,學習的價值不僅是獲得知識,而是「雕琢靈魂」的過程。尤其閱讀,能讓人透過作者的視角重新看世界,並培養深度思考的能力。相比短影音的片段式資訊,閱讀能幫助人更清楚認識自己、明白想要什麼。

他以自身為例:大學畢業後原本從事再生能源,後來轉行當廚師,疫情期間因 GPT 引發興趣而進入 AI 教育。「我們更像是海綿,可以吸收不同領域的知識,更有本錢嘗試跨界。」

對 AI 的態度,林上哲認為機會在於它能幫助人省下瑣事,把時間還給自己,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但他也警告:「如果把需要思考和創造的事情交給 AI,人類會進入同質化的世界。」

他舉例,AI 生成的文章往往「看起來不錯」,卻缺乏人類長時間雕琢的深度與溫度。「我們在意的不是誰寫,而是成果是否反映出創作者本身。」

Advertisement

他也對市面上「七天 AI 戰鬥營」、「30 天爆款文案」的速成課程感到憂心:「如果網路上充斥 GPT 倒出來的垃圾,那會很可怕。」因此,Nuva 的課程重點不在於讓 AI 替代思考,而是教導學員如何與 AI 有效溝通,並學會判斷與鑑別資訊的價值。

焦慮世代的共同課題

同樣出生於 1997 年,Lead For Taiwan(LFT) 創辦人林祐良,選擇走另一條路。台大管理學院畢業的他沒有追隨同學進入金融或顧問產業,而是創辦非營利組織,採用「培訓師培訓(train-the-trainer)」模式,將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引入全台高中與高職教育。

他坦言,創業初期十分艱辛:「一開始收入非常不穩定,甚至常常沒有薪水。」與家人討論時,他常被問到「要不要去大公司工作」。他感受到世代差異:

上一代看重的是穩定和風險控制,但我們更重視的是生活品質、平衡,以及不同的可能性。

 

「一開始收入非常不穩定,甚至常常沒有薪水,」他坦言,這對比同齡人進入「很 fancy 的產業」時,確實壓力很大。但近兩年隨著商業模式建立,收入才逐漸穩定。

他認為,工作的目的不僅是維持生計,更重要的是能否帶來成就感,並讓世界變得更好。大學同學多數進入金融、顧問或行銷產業,他卻選擇創辦非營利組織。

他引用「三圈理論」來定義成功:擅長的事、喜歡的事、能養活自己的事。三者交集,才是職涯的定位。

「思辨」是焦慮的解方

「我們這一代最大的優勢,是能快速適應新工具,從網路到 AI,都是成長過程中自然接觸的。」不過,他也形容 Z 世代是「焦慮的世代」:社群媒體放大了比較心態,經濟環境又讓年輕人覺得「不夠好」、「買不起房」,進而感到壓力。

他批評,社群演算法加劇了情緒化的言論,而教育體制仍偏重背誦,無法回應真實世界需求。因此,他主張教育體系要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與「判斷 AI 真實性」能力。

「學校不應全面禁止 AI,而應依課程性質引導使用。」他認為,若學習重點在學生表達觀點,應禁止 AI;但在程式或法條類課程,AI 就能成為有力的輔助。

談及創辦 LFT 的原因,「我高中跟大學都蠻幸運可以在法國念書一段時間。」林祐良回憶,15 歲時在英文課堂,老師拋出的題目是「911 事件對美國政治的影響」。這讓他醍醐灌頂,第一次感受到教育能引發思辨。

回台灣後,他發現許多同學對社會議題漠不關心。「如果連最有資源的學生都不在意世界,那台灣的未來要往哪裡走?」這正是他創辦 LFT 的起點。

「台灣有高度言論自由,但很多人缺乏停下三秒鐘的能力,去確認來源、證據,再來表達。」林祐良直言,若沒有深思熟慮的論述,民主的基礎仍然薄弱。他希望透過教育,培養年輕世代在自由之外,也能具備理性與責任感。

跨界嘗試與學習動能

林上哲與林祐良,分別走向不同的創業道路:一位在 AI 教育中強調「學習與挑戰」;一位在 AI 時代裡推動「批判思考與社會參與」。他們對職業的選擇,折射出 Z 世代的共同特質:不再僅僅追求穩定或高薪,而是將成長、自我探索與價值實踐視為職涯的核心。

他們承認焦慮無法避免,但選擇將其轉化為動力。正如林上哲所說:「一邊焦慮,一邊創造。」而林祐良則提醒:面對社群放大的比較與快速變化的環境,唯一的解方是「思辨」。

在快速變動的時代裡,Z 世代並未被焦慮壓垮,反而在焦慮中找到新的養分。他們持續學習、跨界嘗試,並透過實際行動,為自己和下一代勾勒出更有彈性、更能自主的未來。

 

延伸閱讀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