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Advertisement
  • 商業動態
  • 裁員潮狂襲!AI不是兇手,「它」才是企業裁員的真正推手

裁員潮狂襲!AI不是兇手,「它」才是企業裁員的真正推手

Oct 14, 2025, 11:00 AM [原文]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 TPG Images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 TPG Images

  • 一位劍橋教授指出,企業裁員的主因並不是AI
  • 「高度的不確定性」使公司避免做出「任何」人力資源決策
  • 企業的猶豫不決可能悄悄地阻礙職涯成長與流動性

劍橋大學組織社會學與領導力教授Thomas Roulet週日在LinkedIn發文指出,儘管企業(尤其是科技與專業服務業)將近期一連串裁員歸因於生成式AI,但真正的驅動因素其實是對決策失誤的恐懼。

我們經常聽到公司在裁員時將責任歸咎於生成式AI,但更宏觀的角度是:公司在這種高度不確定性下不願意做任何人力資源決策

他補充說,這種猶豫可能對勞工累積財富的方式產生長期影響。「這肯定也會影響職業流動性,而職業流動性正是人力資本發展的重要面向。」

Advertisement

Roulet告訴《Business Insider》,人事決策凍結的現象遠不只是人工智慧炒作。「我們常看到許多企業裁員的消息,但其實是「凍結人事」(尤其是美國)。他舉出地緣政治與關稅的不確定性、AI對勞工與職務設計的影響,以及政府債務導致的金融不穩定等因素。

他表示,招募和解僱是最受影響的決策,但同樣的猶豫也適用於升職、加薪和橫向招募。

如果企業無法為員工提供成長機會,那麼工作動機就會受到影響。

他補充,在「低招募經濟」中,人們會被困在無法獲得成長的工作崗位上。Roulet也不認同那些把裁員合理化為「讓公司具備未來競爭力」手段的高階主管。他指出:

為AI時代做好人才儲備,應該要重新培訓員工,並為他們開創新的學習機會與靈活的職涯發展。唯有當企業確切瞭解哪些工作能被 AI 取代時,削減職位或放緩招募才有意義。在多數情況下,裁員仍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實際上,這種轉型需要經過大量試錯。

各產業因不同原因掀起裁員潮

Roulet指出,各行各業企業(特別是科技與專業服務領域)正以截然不同的理由進行裁員。在以AI為先的企業中,裁員被重塑為「為AI轉型」。

Advertisement

馬斯克的xAI將資料標註團隊縮減三分之一,同時增加10倍的專業AI導師職位來訓練 Grok;而Snorkel AI在「降低某些傳統職位」的同時裁減13%員工,但保留了多數AI相關職位。

同時,科技巨頭常將裁員與AI轉型或紀律整頓相結合。

微軟和Salesforce裁員同時招募專注AI產品的職位;Meta明確表示「提高績效標準」並淘汰其所謂的「低績效員工」,而Workday和HPE則表示裁員是為了使成本結構與以AI為中心的戰略保持一致。

相比之下,一些專業服務公司提到的是勞動力動態,而非技術因素。例如PwC在5月裁減了約2%的美國員工,原因是人員流動率「創歷史新低」導致自然離職人數過少,裁減了約 2%的美國員工。

Advertisement

而在AI基礎設施和資料標註領域,Scale AI的裁員與過度招募、獲利能力以及客戶動態的變化有關。

延伸閱讀

◎本文經 Business Insider US 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作者為Thibault Spirlet

本文初稿由Business Insider TW使用AI協助翻譯,並經人工審校確認。

責任編輯:陳涵書 / 核稿編輯:林筠騏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