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Credit: AP Photo/Richard Drew
- 隨著交易活動重返華爾街,大型銀行本週公布了強勁的財報
- 高盛表示,諮詢業務收入較去年同期跳增 60%,達 14 億美元
- 摩根大通、花旗與摩根士丹利在投行費用方面也取得兩位數成長
過去自疫情高點以來近三年的忽冷忽熱,華爾街的交易活動終於看起來重新上了軌道。高盛、摩根大通與摩根士丹利本週皆公布亮眼的第三季財報。
隨著市場回暖,先前因投資人觀望而停擺的併購與融資計畫重新啟動。這是連續第二季出現明顯回升跡象,長期壓抑銀行家薪酬與士氣的交易低迷正逐漸緩解。
摩根士丹利(大摩)執行長皮克(Ted Pick)表示,是否步入黃金時代仍待觀察,但多年來的「回溫嫩芽」如今已帶動飛輪運轉。
該投資銀行收入達 21 億美元、年增 44%;其中特別受惠於股權承銷收入大增 80% 至 6.52 億美元與顧問費用增至 6.84 億美元、年增 25%。
高盛週二領漲整體氛圍,創下史上第三高的單季淨收入、逾 150 億美元。高盛執行長蘇德巍( David Solomon)指出,併購活動重啟,帶動顧問收入年增 60% 至 14 億美元,並稱監管環境較以往更具支持性。
從摩根大通到美國銀行,本週揭露成績的銀行普遍受惠於交易熱,手續費普遍以兩位數攀升。大型銀行股週三上午晚些時候走高,美國銀行上漲逾 5%、摩根士丹利飆升 6%、摩根大通上漲 2%。
太過樂觀了嗎?
當然,華爾街也很清楚,那種先看到一縷樂觀曙光,又被不確定性的烏雲遮蔽,進而擾亂企業交易槓桿的感受。皮克認為,根據地緣政治變化很可能隨時暫停,但整體而言,未來數年的投銀商品類別應呈現穩步向上。
摩根大通(小摩)財務長巴努(Jeremy Barnum)也提醒,前景可能「一夜變天」。若政府關門持續,資本市場與公開發行時程恐延後,將衝擊投銀股本資本市場部門(ECM)。
按 LSEG 九月數據,單筆規模逾 50 億美元的交易量年增 64%,2025 年迄今已達 100 宗,高於 2024 年同期的 61 宗。
近月來,銀行參與 Klarna、Figma、CoreWeave 的公開發行上市(IPO),另外也出現多件巨額交易,例如 500 億美元的英美資源集團(Anglo American)和泰克資源(Teck Resources)合併案,以及藝電(Electronic Arts)擬以 550 億美元私有化,上述費用尚未反映在銀行財報。
美國銀行第三季投銀手續費達 20 億美元、年增 43%。財務長 Alastair Borthwick 指出,圍繞貿易、關稅與稅制的不確定性下降,促使客戶做出更長期決策,該銀行第三季交易管線較去年同期成長雙位數。
摩根大通投銀手續費成長 16%,其商業與投資銀行淨收入近 200 億美元;執行長戴蒙(Jamie Dimon)表示,股本市場(ECM)與併購(M&A)活動已回暖。CFRA Research 的萊昂(Kenneth Leon)認為,摩根大通展現多元化商業模式的韌性,動能可延續至 2026 年。
巴努補充,放貸回升正在反映投銀各領域的交易活動復甦,「我們開始看到更多併購」,且這是「多年來最忙碌的夏季」。該銀行稱,交易與客戶活動改善整體交易環境,高層也提到薪酬提高與「前台人力成長」,這與年初倡議「抗拒招募」的立場相反。
花旗方面,投行手續費逾 11 億美元、年增 17%;企業放貸收入近 40% 成長,反映客戶再次動用資產負債表。在新任投銀主管 Viswas Raghavan(去年加入,職銜為執行副董事長兼銀行業務主管,隸屬 CEO Jane Fraser)領導下,該部門企圖心明顯升高。
延伸閱讀
◎本文經 Business Insider US 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作者為Reed Alexander, Alex Nicoll,Alex Morrell。
本文初稿由Business Insider TW使用AI協助翻譯,並經人工審校確認。
責任編輯:劉家瑜 / 核稿編輯:林筠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