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碳化硅MOS驱动电压如何选择

芯长征科技 来源:碳化硅技术研究 2025-06-04 09:22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来源:碳化硅技术研究

碳化硅MOS驱动电压选择15V还是18V,是电力电子设计中的关键权衡问题。这两种电压对器件的导通损耗、开关特性、热管理和系统可靠性有显著影响。

那为什么有15V和18V两种驱动电压呢?他们的差异到底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6f77e91c-3c3a-11f0-b715-92fbcf53809c.png

首先是栅极氧化层(Gate Oxide)的电场应力差异。SiC MOS的栅氧化层通常采用SiO₂,但其临界击穿电场强度(约10 MV/cm)远低于SiC材料本身(>30 MV/cm),成为器件可靠性的瓶颈。栅氧厚度:典型值50-100 nm(与硅基MOSFET相当),但承受电压能力不同。

18V驱动的碳化硅MOS,栅极电场强度 ≈ 3.6-7.2 MV/cm(按100-50nm氧化层计算);15V驱动的碳化硅MOS,栅极电场强度 ≈ 3.0-6.0 MV/cm。在可靠性方面:18V驱动接近SiO₂临界值(8-10 MV/cm),长期高压加速氧化层老化,引发福勒-诺德海姆隧穿(F-N Tunneling),导致Vth负漂移,而15V驱动的安全裕量提升20%,显著降低栅氧退化风险,高温下(>175°C)电荷 trapping 效应减弱。18V驱动使栅极电场强度提升20%,直接牺牲长期可靠性换取瞬时性能。

沟道反型层(Inversion Layer)的导通特性

SiC的低沟道迁移率(仅为硅的1/10)是核心瓶颈,需更高垂直电场才能形成低阻通路。

元胞设计:平面栅(Planar)或沟槽栅(Trench)结构影响电场分布。

驱动电压 反型层电子浓度 导通电阻占比
18V驱动 垂直电场增强 → 反型层电子密度↑ 30% 沟道电阻(R_ch)降低20-25%,显著改善总Rds(on)
15V驱动 电子密度不足 → 沟道未完全开启 R_ch占比提升(尤其在低温时),总Rds(on)增加15%以上

另外:高温(>150°C):SiC价带激活能降低,15V驱动下沟道导通能力进一步恶化,而18V驱动可补偿此缺陷。低温(<25°C):15V驱动可能因阈值电压(Vth)升高导致导通不充分,18V优势更显著。

寄生电容(Ciss, Crss, Coss)的开关行为差异

SiC MOS的高掺杂漂移层与薄基区设计导致寄生电容非线性特性突出:米勒电容(Crss):栅漏电容C_gd在高压下急剧减小(因耗尽层展宽)。

18V驱动:dv/dt↑ → Crss容抗↓ → 栅极电流Ig = Crss×dv/dt 剧增,高Ig易抬升Vgs超过Vth,需负压关断抑制;

15V驱动:dv/dt较低 → Ig幅值减小,米勒平台电压更低,寄生导通概率下降30%。

新一代器件(如ROHM双沟槽栅)通过屏蔽栅设计降低Crss,但18V驱动仍需-5V关断电压保障安全。

栅氧层电场 接近临界值,可靠性风险↑ 安全裕量充足,寿命↑
沟道反型层 电子密度高 → Rds(on)↓ 电子密度不足 → Rds(on)↑
米勒电容(Crss) 高dv/dt引发大Ig → 误开通风险↑ Ig幅值可控 → 安全性↑
JFET区热积累 电流拥挤 → 短路耐受时间↓ 电流受限 → 短路耐受时间↑
结构要素 18V驱动影响 15V驱动影响

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

选18V驱动的结构及应用场景:

架构上:采用屏蔽栅/双沟槽等低Crss结构(如Wolfspeed Gen4);系统散热极佳(如液冷),可快速转移JFET区热量;氧化层工艺升级(如氮化退火SiO₂)。

应用场景上:

高频高功率系统:如光伏逆变器、车载OBC,需最小化损耗提升效率;

有限流电感的拓扑:如LLC谐振转换器,短路电流可控,抵消抗短路弱点;

低温环境:结温<150°C,避免Vth漂移问题(如数据中心电源)。

选15V驱动的结构及应用场景:

结构上:传统平面栅结构(Cree Gen2/Gen3);高温应用(>150°C)或氧化层厚度>70nm;无限流能力的拓扑(如Buck-Boost)。

用场景上:

高可靠性需求:如工业电机驱动、电网设备,需长抗短路时间;

高温或无限流拓扑:结温≥175°C或Buck电路等,依赖驱动电压保障安全;

兼容性优先:改造现有Si IGBT系统,避免重新设计驱动电源。

在驱动设计方面需要考虑的因素:

负压关断的必要性

18V驱动因高dv/dt风险,必须搭配负压关断(-3V~-5V)或米勒钳位功能。

15V驱动在低dv/dt场景可尝试0V关断(如英飞凌CoolSiC),但需实测验证。

驱动芯片电源要求

18V驱动需支持高CMTI(>100V/ns)、轨到轨电压(如+20V/-5V),电源设计复杂。

15V驱动可用标准±15V隔离电源,降低成本(如三菱电机SiC模块)。

短路保护响应时间

SiC MOSFET短路耐受时间仅2-4μs(IGBT为10μs),18V驱动要求保护电路响应<1.5μs,需专用驱动芯片(如英飞凌1ED38X0系列)。

选择15V还是18V本质是效率与鲁棒性的取舍:

选18V:追求极致效率,接受更高的保护电路成本与可靠性风险;选15V:侧重系统稳定性与兼容性,容忍适度损耗增加

终上:选择时参考具体器件手册的Rds(on)-Vgs曲线与短路耐受曲线,结合结温、拓扑结构、保护电路能力综合决策。高频场景优选18V+负压关断;高温/高可靠场景首选15V+米勒钳位。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SiC
    SiC
    +关注

    关注

    32

    文章

    3298

    浏览量

    66249
  • 碳化硅
    +关注

    关注

    25

    文章

    3139

    浏览量

    50930
  • 驱动电压
    +关注

    关注

    0

    文章

    95

    浏览量

    13803

原文标题:碳化硅MOS到底是15V驱动好还是18V驱动好?

文章出处:【微信号:芯长征科技,微信公众号:芯长征科技】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碳化硅压敏电阻 - 氧化锌 MOV

    圆盘的能量吸收范围高达 122,290J,允许圆盘组件具有数十兆焦耳的极高能量吸收额定值。 电气参数 EAK碳化硅磁盘应用来自雷电、电感或电容耦合的电源过电压。开关带感性负载的触点。变压器、电机
    发表于 03-08 08:37

    碳化硅MOS在直流充电桩上的应用

    MOS碳化硅
    瑞森半导体
    发布于 :2024年04月19日 13:59:52

    碳化硅的历史与应用介绍

    硅与碳的唯一合成物就是碳化硅(SiC),俗称金刚砂。SiC 在自然界中以矿物碳硅石的形式存在,但十分稀少。不过,自1893 年以来,粉状碳化硅已被大量生产用作研磨剂。碳化硅用作研磨剂已有一百多年
    发表于 07-02 07:14

    碳化硅深层的特性

    碳化硅的颜色,纯净者无色透明,含杂质(碳、硅等)时呈蓝、天蓝、深蓝,浅绿等色,少数呈黄、黑等色。加温至700℃时不褪色。金刚光泽。比重,具极高的折射率, 和高的双折射,在紫外光下发黄、橙黄色光,无
    发表于 07-04 04:20

    碳化硅二极管选型表

    反向恢复电流,其关断过程很快,开关损耗很小。由于碳化硅材料的临界雪崩击穿电场强度较高,可以制作出超过1000V的反向击穿电压。在3kV以上的整流器应用领域,由于SiC PiN二极管与Si器件相比具有更快
    发表于 10-24 14:21

    CISSOID碳化硅驱动芯片

    哪位大神知道CISSOID碳化硅驱动芯片有几款,型号是什么
    发表于 03-05 09:30

    碳化硅半导体器件有哪些?

    200V,但是碳化硅肖特基二极管能拥有较短恢复时间实践,同时在正向电压也减少,耐压也大大超过200V,典型的电压有650V、1200V等,另外在反向恢复造成的损耗方面碳化硅肖特基二极管
    发表于 06-28 17:30

    碳化硅基板——三代半导体的领军者

    碳化硅(SiC)即使在高达1400℃的温度下,仍能保持其强度。这种材料的明显特点在于导热和电气半导体的导电性极高。碳化硅化学和物理稳定性,碳化硅的硬度和耐腐蚀性均较高。是陶瓷材料中高温强度好的材料
    发表于 01-12 11:48

    什么是碳化硅(SiC)?它有哪些用途?

    什么是碳化硅(SiC)?它有哪些用途?碳化硅(SiC)的结构是如何构成的?
    发表于 06-18 08:32

    碳化硅的应用

    碳化硅作为现在比较好的材料,为什么应用的领域会受到部分限制呢?
    发表于 08-19 17:39

    传统的硅组件、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

    效率方面,相较于硅晶体管在单极(Unipolar)操作下无法支持高电压碳化硅即便是在高电压条件下,一样可以支持单极操作,因此其功率损失、转换效率等指针性能的表现,也显著优于硅组件。目前大功率电力设备
    发表于 09-23 15:02

    请教碳化硅刻蚀工艺

    最近需要用到干法刻蚀技术去刻蚀碳化硅,采用的是ICP系列设备,刻蚀气体使用的是SF6+O2,碳化硅上面没有做任何掩膜,就是为了去除SiC表面损伤层达到表面改性的效果。但是实际刻蚀过程中总是会在碳化硅
    发表于 08-31 16:29

    浅谈硅IGBT与碳化硅MOSFET驱动的区别

      硅IGBT与碳化硅MOSFET驱动两者电气参数特性差别较大,碳化硅MOSFET对于驱动的要求也不同于传统硅器件,主要体现在GS开通电压
    发表于 02-27 16:03

    要做一个反激电源,用碳化硅MOS驱动的话,请问去驱动IC用哪个?

    输入电压:1000V,输出12V/2A 要把此电源做成反激电源,用碳化硅MOS驱动的话,请问去驱动IC用哪个?要怎么处理?有专门的IC吗?
    发表于 07-31 17:36

    碳化硅MOS管与MOS管有何差异?碳化硅有什么优势?

    碳化硅MOS管是以碳化硅半导体材料为基础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与传统的硅MOS管有很大的不同。KeepTops来给大家详细介绍碳化硅
    的头像 发表于 09-27 14:49 3538次阅读
    <b class='flag-5'>碳化硅</b><b class='flag-5'>MOS</b>管与<b class='flag-5'>MOS</b>管有何差异?<b class='flag-5'>碳化硅</b>有什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