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全世界的资金和注意力都在涌向 AI 时,Rust 社区里出现了一则引人关注的动态:两位知名的核心贡献者,Nicholas Nethercote 和 Michael Goulet,他们不得不公开发帖“找工作”。

要知道,这两位都是 Rust 大神,也是编译器核心贡献者。特别是 Nicholas Nethercote,他拥有剑桥博士学位,是著名动态分析工具 Valgrind 的作者之一。Valgrind 如今已经成为内存调试与性能分析方面的经典工具。此后他还凭借 Valgrind 的相关研究获得了 PLDI 最具影响力论文奖(Time Test Award)。这也是编程语言与编译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
Nicholas 目前是 Rust 项目的核心贡献者,去年正式成为编译器团队成员(regular contributor),并担任 maintainer,负责方向规划和技术决策。
在 Rust 社区,他长期活跃于编译器开发,被认为是“让 Rust 编译器更快的人”。此前他单在 Rust 项目上就提交了 3,375 次 commit,在 Firefox 上更是超过 4,000 次。
Rust 编译器的 compiler/ 目录超过 70 万行代码,而 Nicholas 自述“几乎看过其中的每一个文件;对 77 个 crate 中的 75 个提交过代码。”
更难能可贵的是,除了性能相关工作,他还主导了大量“技术债清理”:重构错误报告 API、移除历史遗留特性、简化数据流分析、统一代码风格……这些工作往往枯燥却至关重要,极大提升了 Rust 编译器的可维护性和工程质量。他甚至打趣说,在自己三千多次提交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Remove”。
对不熟悉的人来说,或许很难一下子理解他有多厉害;但在编程语言与系统软件的专业圈子里,他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天花板级大神”。
AI 来了,大神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Nicholas Nethercote 近期公开在博客和 Mastodon 上发文表示自己正在寻找新工作。原因在于他所在的 Futurewei Rust 团队因预算削减而缩编,职位即将被裁撤。(因为引起大量关注,他后来又在 Mastodon 上回应网友称:“目前依然暂时留在 Futurewei”,但离开应该也只是时间问题。)

他坦言,背后可能既有国际因素,也有 AI 吸走了科技行业大量资金与注意力,使得像 Rust 这样的基础性项目获得的资源减少。
这句话立即得到了网友共鸣,有人评论说:
“祝你好运!另外,我特别喜欢这句话:AI 正在科技界吸走大量资金和注意力,而留给其他一切的资源却更少。 大多数人读到这里可能只会点头觉得‘是啊有道理’,然后继续往下看,因为这听上去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但好笑的是,这恰好与 AI 的宣传口径完全相反——后者说的可是‘让一切更便宜,让人类更高效’ 。”

Nicholas 也明确表示,不会考虑进入区块链/加密货币、生成式 AI 或算法交易这些方向,而是希望能继续在 Rust 生态或使用 Rust 的开源项目中全职深耕。与此同时,任职于亚马逊的 Michael Goulet 也在差不多的时间里对外放出了找工作的消息,并在 LinkedIn 上同样表明了对区块链/加密货币领域的排斥。


这样两位核心贡献者的公开求职,让不少网友直呼震惊:Rust 编译器的“顶级人物”居然还要这样到处找工作?更有人感叹——像 Nicholas Nethercote 这样提交过 3000+ 次代码的天花板级大神,居然到现在还没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有人忍不住调侃起当下的招聘环境:

典型的 HR 面试是这样的:
你用过 Cursor 吗?
你有过调用 OpenAI API 然后复制粘贴结果的经验吗?
你有过安全合规经验吗?哦,不是 CVEs,我们只对 prompt injection 防护感兴趣。
不好意思,我们公司不碰 kompElers,我们提供的是 AI first 的人岗匹配梦幻体验。
抱歉,我们决定与另一位候选人继续推进。
这也折射出了 Rust 在当下的发展窘境。Rust 曾被视为 C 语言的接班人,以“内存安全”之名横空出世,迅速在浏览器和操作系统等领域积累声望。然后,AI 火了,资本和研发资源疯狂涌入大模型方向,相比之下,Rust 这种偏底层、强调长期工程价值的语言,则很难短时间内展现出跟 AI 同等的回报。
于是这种资本偏向,直接在招聘市场上制造了讽刺的一幕:“会不会调用 OpenAI API、能不能 copy-paste prompt” 的 AI 工程师炙手可热,而在 Rust 里提交过 3000+ 次代码、推动编译器技术的顶级工程师,却不得不在 Mastodon 等公开场合发帖寻找工作。
Rust 真的能替代 C 吗?
与此同时,外界对 Rust 的定位争论依然没停止。
83 岁的 Unix 联合创始人 Brian Kernighan,因在贝尔实验室对 Unix 的贡献,以及 1978 年合著的《C 程序设计语言》而被视为传奇极客。他上月在 “Vintage Computer East” 节上演讲时,被问到一个经典问题:“您觉得 Rust 有可能取代 C 吗?还是说这只是一场迟早要退潮的炒作泡沫?”
Kernighan 仰头大笑后回应:“哦——Rust 啊。”全场随即也大笑起来。他坦言自己只写过一个 Rust 程序,“所以意见仅供参考”,但那次经历令他印象深刻:“写 Rust 的过程让我觉得很痛苦……我实在没法理解那些为了内存安全设计的机制,而我的程序里根本没有内存问题!”

不过,他对 Rust 最大的抱怨还是性能问题——这在一位职业生涯始于 16 位 PDP 11/20 的程序员口中,显得格外尖锐。“它的支持体系——所谓的 crate、barrel 之类的东西——庞大得难以理解,而且运行缓慢。”
“编译器很慢,生成的代码也很慢……”
最终,他总结道:“写一个在其他语言里只需要五分钟的程序,却花了我好几天……”Kernighan 也承认这可能是他“过于苛刻”,但仍强调:“至少我不认为 Rust 会马上取代 C。”
讽刺的是, Brian Kernighan 在台上对 Rust 的最大批评,恰恰集中在编译器慢、代码生成慢。而在现实中,正在公开找工作的 Nicholas Nethercote 与 Michael Goulet,正是 Rust 社区里最顶尖的编译器工程师。
换句话说,Rust 编译器是否足够好,关系到这门语言的未来,但决定权也在于怎么留住这些想继续在开源社区里发光发热的关键人才。Rust 要想真正走向主流,恐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在 AI 狂潮之下,有地方给予足够资源留住这些“顶级大脑”。
参考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Eb_YL1K1Qg&t=3473s
https://x.com/skydotcs/status/196198915325367516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