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在进行核心系统建设时,通常会提出一个目标:建设全行级产品工厂。期待建立全行级产品目录,通过可装配实现产品的快速上线,实现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的“敏捷响应”。其后面的现实需要,至少有三点:
1)、从全行经营管理角度看,全行产品纷繁复杂,到底哪些产品赚钱了,哪些产品的回报率高,哪些产品具备可复制性、需要加大推广力度等等,需要有全行级的产品目录,及这些产品带来的客户数、低成本负债、利差收益、中收等数据作为量化决策的依据;
2)、于业务和技术而言,“需求、设计、开发、测试、投产”的产品实施周期太长了,能不能通过产品工厂来实现积木式的堆叠,实现对市场、客户需求的敏捷响应,一直是产品经理、架构师和程序员的梦想。
3)、从对中台产品部门的量化考核看,也需要根据产品带来的各种业务数据,对不同产品团队的KPI进行量化考核。
本文从以上三点的关切出发,简单介绍目前业界常见,已经实现的“产品工厂(中心)”都做了什么?探讨常见的产品工厂与银行管理层、业务期望还有什么哪些距离?要趋近那个理想中的“产品工厂”还需要做些什么。
一、“产品工厂(中心)”建设现状
产品工厂概念的提出,首先出现在核心系统,对基础存贷款业务而言,银行似乎总有一种将其复杂化的冲动,比如存款,活期存款可以通过计息方式封装出“靠档计息”、“分段计息”产品,根据结息周期不同封装出“按日结息”、“按月结息”、“按季结息”等不同的“产品”,定期则更加,根据存期可以封装出3个月、6个月、1年、3年、5年等不同的产品,根据存取方式可封装出一堆“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整存零取”之类的不同产品。
然而拨开重重迷雾,回归实现的本质,最早的一批核心系统架构师,发现,这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