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 【遗憾中的成长:一位智能车竞赛选手的三年心路】上海电力大学一名大四学生分享了三届参赛历程:从临时入队获华东二等奖,到带队获赛区第一却因现场故障止步国二,再到毕业季带队冲击国一未果。尽管充满技术故障的遗憾,他更珍视团队友谊与成长经历。文章探讨了竞赛的传承意义,并提议开放往届选手参赛通道以弥补遗憾。配图中可见车队备赛场景与师生互动,展现了智能车竞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锤炼。(149字)
关键词
: 竞赛,智能车,上海电力大学
大学的青春时光结束了
01 上海电力学院
卓老师您好,我是上海电力大学的同学。开赛前与您合照。 下面给您发送合照的照片, 并讲讲我们参赛队伍的故事。 卓老师,下面是我自己的故事,这一届我大四毕业啦,虽然充满遗憾,但是还是想与您分享一下。
我是来自完全模型组的成员,从大二开始参加智能车,到这一届已经三届了。 十八届时我是临时入队,在学长带队下只用一个月从零拿到模型组华东赛区二等奖。
十九届开始接手智能车实验室,成为类似学生负责人的角色,开始培训新人, 并邀请自己的室友兄弟和选出的学弟一起拿到华东赛区模型组第一名, 结果哈工程现场圆环莫名出现问题,降速也无法解决,罚时国二。
到了这一届,我的队友们都毕业/考研了,我又留了一届。 在培训完新人后从新一届车队里个人评估能力最好的几位同学一起组队再次冲击模型组。 在省赛时我们有些跌跌撞撞, 华东赛区坡道下紧接弯道, 进十字前做避障, 十字环内会看到另一条赛道上的汉堡元素而误识别, 所幸第二天解决,也进入国赛了。
杭电预赛现场,可能是灯光导致图像处理帧数变化, 车模在弯道后的充电区动作处理帧数不够停不住, 十分钟内问题无法排查明确, 只能放弃元素接受罚时拿成绩, 我们完赛时长15.6s左右, 却被罚了50s。 和队友复盘, 如果充电区问题当时能解决, 再调整一下其他元素参数我们成绩大概在18、19秒左右,或许就能进决赛冲击国一了。
预赛10分钟很长, 长到三年智能车时光在脑中回马灯; 10分钟又很短, 短到没试几下就不甘心地结束了。 这10钟内我看到了付出终有回报决赛在招手, 看到了去年在哈工程莫名的情况复现在眼前 ,看到了大学的青春在告诉我该放下了。 当预赛10分钟倒计时结束的那一刻, 我的大学本科生涯也终于画上了完整的句号。
以后我再也不能带着校旗和自己的队伍去争迷人的全国一等奖了吧。在智能车实验室呆了三年,三届都是最适合的五个人,却始终拿不到最适合的结果。
两次国赛,都有希望冲击国一, 但总像被命运扼住了喉咙, 车模总会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莫名其妙的问题, 然后与国一失之交臂。 这次的问题, 我们在预赛前后又重新换了场地自行测试, 结果问题又没有了, 可能有些东西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吧。 在返程的路上,我又静下心来想了想, 与队友们一起熬在实验室备赛、聚餐的时光, 得到的友谊以及老师们对我的照顾、 关心和支持, 才是我最应该去珍惜的。 这里也感谢卓老师给我们提供了智能车竞赛平台, 这才有了完模冲冲、引风一队和漂移电子队的故事, 实验室里智能车的经历给了很多师兄和同学在就业和升学上一定的帮助, 我想这也是智能车的意义所在吧。
故事总该有结尾,仍有千言万语言不尽,终是只能化作一口叹息,一句释然。可能真的遗憾才是智能车的主旋律吧。
本想着拿到国一, 戴着三届选手证找卓老师您单独合影, 告诉卓老师我也从开始一名什么也不懂的小白, 成长为传承2届引导更多学弟学妹参与智能车的老学长了, 实在是结果可惜。
因为我已经工作了,18、19和20号是请假来的, 今天21号还要上班, 因行程遥远所以20号中午就出发赶回崇明了, 也没能参加20周年庆, 只能后面有机会再以往届选手的身份找卓老师您合影啦。 到时候赛制改革了会不会有一些方式让往届选手参与国赛, 弥补一下之前的遗憾呢 ?
■ 相关文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