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母语日25周年:守护语言多样性,共建包容未来
周五(2月21日)是国际母语日。今年的母语日迎来25周年的重要里程碑时刻,庆祝活动旨在回顾全球在保护语言多样性和推动母语发展的不懈努力,同时强调语言在文化传承、教育发展以及构建包容与和平社会中的关键作用。
语言不仅是沟通交流和知识传播的载体,更是文化认同、教育公平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然而,全球化和社会变革正使许多语言濒临消失的危险。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目前世界上存在约8324种语言,其中约7000种仍在使用,但每两周就有一种语言消失,随之消逝的还有珍贵的文化遗产、传统知识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
目前,全球约40%的人口无法用自己日常使用或熟悉的语言接受教育。研究表明,母语教育能有效提升学习成果,使学生在理解力、课堂参与度和批判性思维方面表现更为出色。因此,推进多语言教育,尤其是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土著语言,不仅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也能加强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包容与多元发展。
关于国际母语日
国际母语日最初由孟加拉国提议,并于199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获得通过,随后在2002年得到联合国大会正式确认。自2000年以来,这一国际日成为全球倡导语言多样性和促进多语言教育的重要契机。
200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呼吁会员国加强对世界各地语言的保护,促进语言多样性,并宣布2008年为“国际语文年”。这一决议进一步强调了多语言教育在促进文化多样性、加强国际理解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
25年来,国际社会在语言保护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严峻挑战。当前,语言多样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和土著语言濒临灭绝。与此同时,科技的迅猛发展也对语言的使用方式和存续环境带来了深远影响。
语言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语言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文化基因,是推动社会融合、促进文化间对话以及助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多语言社会不仅能够更好地传承传统知识,还能确保文化遗产的延续,为人类社会的多元共存奠定基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始终致力于维护语言多样性,推动母语教育,并倡导建设包容性的知识社会。语言不仅是人类理解与合作的桥梁,更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工具。
在国际母语日25周年之际,联合国呼吁各国政府、教育机构及社会各界加强对母语教育的支持,制定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语言政策,确保所有人都能以自己熟悉的语言接受优质教育。